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介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革命再次来临。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媒体转型已成为多数传统媒体的共识。作为我国最大的消息集散地的新华通讯社,在其80年的历史中,在不同的阶段有过不同意义上的多次转型。跨入新世纪后,新华社继续进行全媒体战略转型。而作为首都地区的信息中心和宣传报道的重阵,北京分社,作为新华社派驻北京的分支机构,又是如何应对这一过程的呢?本文基于个人的实习经历,拟通过从2014年8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为期两个月的参与式观察(以及后续四个月与分社工作人员的持续联系),并结合对分社手机新媒体部门同事的询问和北京分社新媒体移动中心的文件资料,分别对新华社北京分社移动新媒体中心的编辑整合和其推出的微信栏目《影像北京》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笔者发现新华社中存在着一个喉舌本位色彩由浓变淡的过程,以及话语由严肃向轻松诙谐转变的过程,这些转变显示出我国党媒新媒体转型时代的发展进程。同时,新华社的新媒体转型是意识形态、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早期传统意义上的新华社是国家的耳目喉舌,是智库和信息集散中心,新华社被要求有意识地贯彻主流意识。因此,喉舌本位一直占主导地位。在上个世纪末,在资本的驱使下,媒体产业成为新兴产业,传媒集团如雨后春笋般落地,党媒也在中央政策下允许适当进入市场。伴随技术革新,党媒进行了新媒体转型,转型后的新华社,在其新媒体领域,耳目喉舌的政治意义变淡,创收成为新媒体的目标之一,然而,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潜移默化地隐藏在报道中,试图召起民众的爱国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新华社的新媒体领域,传递主流价值观和弘扬民族文化渐渐变为新华社的新媒体在喉舌本位上的表现形式。润物细无声式的喉舌本位是新时期党媒新媒体在政治层面的特征。绪论部分论述选题依据、选题的意义、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新华社北京分社的历史,论述其转型的外在和内在原因;并详细论述《影像北京》的创办过程及其发展定位。第二章结合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期间《影像北京》的文本资料来论证新华社北京分社以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影像微信栏目并非是简单的媒体市场转型。在分别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人文景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国家意识形态的嵌入,即传递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正义,构建社会主义中国梦。第三章就《影像北京》的影像风格进行具体解读。对《影像北京》的影像素材的视觉表达,素材的组合结构、色彩运用等进行具体解读。第四章就新华社北京分社的《影像北京》的运营方式进行具体解读,结合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特点、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分析《影像北京》的传播特点。第五章以新华社北京分社转型中的内容和渠道为出发点,分析传统媒体中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元素、市场等各层面之间对于转型过程的影响,从而最终阐明了并阐明作为党媒的新华社在新媒体转型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是利用新技术,为上情下达,服务于党和人民,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尤其在国际格局逐渐改变的情况下,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争夺国际话语权为主要奋斗方向,而不是一味地在信息资本主义时代下对资本的垂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