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抗震设计规范中,框架通常采用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使梁先于柱进入塑性变形。地震产生的能量主要由梁端和少部分柱底的塑性铰消耗,因此梁和柱的相对塑性会直接影响框架的动态响应。为了合理规划梁和柱的相对塑性,提出了能力系数和能力比的概念,建立了能力系数为1的钢框架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建立了34个不同梁、柱能力系数的强柱弱梁钢框架模型。以动力时程分析和模态推覆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对所有模型滞回耗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抗震设计规范中,框架通常采用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使梁先于柱进入塑性变形。地震产生的能量主要由梁端和少部分柱底的塑性铰消耗,因此梁和柱的相对塑性会直接影响框架的动态响应。为了合理规划梁和柱的相对塑性,提出了能力系数和能力比的概念,建立了能力系数为1的钢框架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建立了34个不同梁、柱能力系数的强柱弱梁钢框架模型。以动力时程分析和模态推覆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对所有模型滞回耗能的分布进行分析,总结出了钢框架结构累积滞回耗能与梁柱能力系数的关系,并拟合出相应公式。关于累积滞回耗能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能力系数对钢框架结构的梁柱总耗能分布的影响规律;能力系数对不同楼层梁柱耗能分布的影响规律;同一楼层中,能力系数对梁柱耗能分布的影响规律。对结构层间位移和塑性铰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能力系数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综合抗震性能和耗能这两方面提出了钢框架结构梁柱能力系数的设计方法。
其他文献
实心古塔是一种特有的建筑物,该种形式的古塔内层采用实心填土,外层采用砖石作为砌筑材料,因此具有较高的强度以及承载力,故虽历经数百年的自然环境侵蚀,仍然有大部分砖石古塔屹立在全国各地。我国地震活动频繁,现存古塔中90%以上均遭到过不同程度的地震动破坏,其中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古塔由于地震破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对于砖石古塔的抗震保护研究意义重大。本论文选取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佛真猞猁迤逻尼塔为研
电加热固体储能供热技术在清洁供热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优点是其一,平衡电网负荷,缓解电力系统压力;其二利用不同时段电价差,降低供暖成本;其三是实现“碳中和”目标在供暖行业的具体实践。但是在工程应用中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是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蓄热体和电加热丝的损坏,影响正常供热。分析其原因,认为蓄热体散热孔道流速分布不均使得部分位置的热量无法得到充分的释放,在若干个蓄放热周期后,蓄热体内存在局部“
自建国初,我国经受了多次严重的地震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修复灾区、发展灾区的经济成了灾后发展的核心问题。震后的重建工作在为受难群众恢复家园之余也带去了生的希望,抒发对逝者的缅怀和纪念抗震救灾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是帮助人们走出灾难阴霾的关键,因此地震纪念馆的选址与建设就成了心灵重建的重要环节,是灾后重建的精神堡垒。论文以地震纪念馆为研究对象,从建筑现象学场所论与知觉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地震纪
针对多腔钢管混凝土柱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但对其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对较少的情况,本文采用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矩形多腔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了轴压性能研究。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以腔体数量、混凝土强度和截面含钢率为主要参数,设计并制作了16个试件,包括2个普通钢管混凝土柱、8个‘日’字型矩形多腔钢管混凝土柱和6个‘田’字型矩形多腔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了轴压性能试验,
建筑钢结构除了在设计、施工等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缺陷之外,锈蚀也是影响钢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重要因素。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简称GFRP)有其独特的优越性:高强但成本低、极限变形大、耐腐蚀及耐久性好等,在结构维修加固中应用广泛。本文利用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对喷射GFRP加固锈蚀方钢管柱进行承载力研究,具体为:(1)设计并制作了1根未锈蚀和5根锈蚀率在5.6%左右的方钢管柱,对其中4根锈蚀试件喷射GFR
在进行深大基坑的开挖时,势必会对地下空间及周围环境产生严重污染。针对基坑开挖对地下空间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现状,提出了新型装配可回收深基坑支护体系。该新型支护体系不仅可以对基坑进行临时支护,控制基坑的变形,还可以全部回收重复利用以此减小对地下空间及周边环境的污染。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并结合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基于石家庄市某深基坑工程,针对该基坑开挖阶段中引起的变形,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利用有
建筑设计的形式和功能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而促使建筑功能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形式和布局的根本原因,是设计师和建造者对建筑的态度产生了差异,以主观表现自我为中心,到认识使用者的重要性,是一个质的飞跃。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医院门诊空间作为患者治疗的主要空间,许多医院开始考虑患者就诊体验之中的心理及生理需求。然而对人性化设计思考不够全面、忽略患者深层需求仍是主要问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人性化设计的缺乏,依旧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高度也不断提升。并且,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与发展,也不断丰富着建筑设计的生产、研究等方式方法,继而使得,风荷载在结构设计中的占比也不断提升。数值风洞模拟技术,是以计算流体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而形成的一种研究方式。近年来,因其高效、准确、低成本等优势特点在新兴建筑与科研探索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通过对时间
钢结构作为绿色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建筑形式,被广泛应用。钢结构最为重要的是其梁柱节点的设计,梁柱节点可通过刚度较大的焊接连接、刚度较小的螺栓连接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刚性连接。本文主要根据现有文献,将通过螺栓连接的半刚性节点进行改进,同时也是对目前现有的自复位节点的一种改进,现有自复位节点大多数是采用角钢耗能,本文将预应力筋应用于T型钢半刚性节点中,即将现有的角钢耗能自复位节点中的角钢替换为耗能性
大自然灾害中,地震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我国作为地震多发国家,在抗震设防方面尤为重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作为新世纪抗震设计发展的主流,是在传统设计思想‘小震不修,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上的重大突破,满足了从多个性能方面评估结构抗震性能的目标。由于钢结构建筑损伤反应并不明显,往往在破坏时才会有显著的损伤特征。选择适合钢结构性能指标的地震损伤评价模型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话题。国内外学者在结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