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01月-2014年05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孕产妇5709人,其中剖宫产分娩4311人,自然分娩1398人,瘢痕子宫803人,确诊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有49人。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发生率为0.86%,占瘢痕子宫的6.10%。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2014年05月我院产科收治的49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不同需求选择不同治疗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组、统计学处理和讨论。A组:子宫动脉栓塞联合甲氨蝶呤局部用药以及择期行宫腔镜下病灶切除术20例(无生育要求且经济条件尚可);B组:宫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宫腔球囊压迫术11例(无生育要求、经济条件欠佳且血HCG≤50000mIU/L);C组:药物杀胚后宫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宫腔球囊压迫术10例(无生育要求、经济条件欠佳且血HCG>50000mIU/L);D组:开腹病灶切除术8例(有生育要求)。结果:1、四组患者年龄、孕龄、剖宫产次数、距上次剖宫产时间、孕囊大小、入院时血红蛋白等具有可比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发病率逐年递增。3、A、B、C、D组手术时间的均值分别为37.35min、66.64min、46.00min、127.87min。A、B、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均小于D组(P<0.05)。4、A、B、C、D组术后住院时间的均值分别为2.10d、2.27d、3.00d、5.63d。A、B、C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D组(P<0.05)。5、A、B、C、D组术中出血量的均值分别为14.75ml、279.09ml、174.00ml、1112.50ml。A、B、C组的术中出血量均小于D组(P<0.05)。6、A、B、C、D组术中输血量的均值分别为0.50U、1.18U、0.60U、4.38U。A、B、C组的术中输血量均小于D组(P<0.05)。7、A、B、C、D组治疗费用的均值分别为22511.33元、14449.61元、17514.91元、18811.44元。A、B、C、D组的治疗费用无明显差异(P>0.05)。8、剖宫产术后1年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病率最高,此后发病率逐渐降低。9、A、B、C、D组治疗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发病率逐年递增。2、剖宫产术后1年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病率最高,此后发病率逐渐降低。3、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制定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4、严格控制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剖宫产术后严格避孕2-3年,双层缝合子宫肌层,孕前体检(复查妇科彩超)评估剖宫产瘢痕恢复状况(如有内膜缺陷等应在孕前行手术治疗),健康教育(普及反复流产对子宫内膜损伤的知识)等是降低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病率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