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荒诞派戏剧是出现在二战后的主要戏剧派别,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社会动荡和战后西方世界对物的极端崇拜导致西方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与基督教信仰面临彻底的崩溃和异化。敏感的荒诞派剧作家感受到人类被荒诞的世界所奴役,人类自身也是彼此隔绝,互相孤立,视他人为地狱的真实现实。他们痛苦惶惑怀疑世界、否定一切,对整个世界以及人类的存在提出质疑,并将一切归于荒诞。在剧作中,他们举起反抗的旗帜,用反戏剧、反情节、反语言、反人物的戏剧特征表达自己反对十九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戏剧,要求重新评估西欧戏剧传统的诉求。荒诞派戏剧代表的剧作家有贝克特、尤奈斯库、阿达莫夫、让·热内以及之后的品特和阿尔比他们通过对荒诞世界下人类荒诞人生的揭示引发人们对自身生存处境的重新思考。西方荒诞派戏剧对中国80年代的探索戏剧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八十年代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不可忽视的时代,因为文革十年期间的八个样板戏将革命浪漫主义推演到极致而令人产生强烈的排拒加之十年动乱致使人们的政治信仰严重缺失。面对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思潮的席卷,中国剧作家开始从西方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借鉴现代戏剧手法,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语境的撞击中创作了一系列迥异于传统的中国探索戏剧作品,通过犀利洞察人性、人的生存、人的命运的真相深刻反思并发出对生存意义的追问,以期努力重建中国人自身的终极价值,使中国舞台上激荡着一种传统戏剧中少有的形而上的理性精神。纵观中国探索戏剧对西方荒诞派从创作思维到叙事话语的接受、借鉴以及再度整合重构的过程,我们发现了其中所具有的研究比较价值。本文试图用影响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中国八十年代探索戏剧和西方荒诞派戏剧的异同点,站在中西文化精神不同的视角上阐述中国剧作家在吸收过程中所做出的借鉴与改造,深入分析中国传统审美偏好对其本土化走向的规定与制约,进而从中国探索戏剧在借鉴西方荒诞派戏剧时所忽视的社会荒诞、人生虚无等情节来探究中西方于不同终极价值观引导下对相似社会环境所产生不同的生存思考。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引发人们思考在越发浮躁的九十年代至今,我们应该选择用怎样的戏剧表达这个时代人性的价值以及生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