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因此,在血液透析的整个过程中,建立血液透析所需要的长期血管通路就显得非常重要,血管通路被认为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目前在国内以及国际上,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都是公认的首选的长期血管通路,但其成熟率偏低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真正行之有效地促进AVF成熟的方法。西医多采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血药等治疗措施,但有限的随机临床研究并未发现这些药物能有效地提高AVF成熟。中医药治疗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活血化瘀药被认为能够使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抑制血栓素合成酶的活性,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溶血栓的作用,另外,还能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在此背景下,我们探讨活血化瘀药是否真正有助于缩短内瘘成熟时间,提高内瘘成熟率,改善内瘘血流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以便为临床实际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方法通过计算机,全面系统地检索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数据库,搜集国内200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关于活血化瘀药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的文献。我们选取的关键词为“中药”或“活血化瘀药”、“动静脉内瘘”或“血管通路”,选择随机对照试验,然后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提取有关数据,并采用Cochrane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Rev Man)version 5.2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及系统评价。结果最终共纳入15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把15篇文献研究列为15个研究项目,共包含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合计1050例,包含实验组524例观察对象,对照组526例。Meta分析结果:1.关于内瘘成熟时间的比较:各研究合并效应量MD=-10.31,95%CI[-13.34,-7.28]。各研究合并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67,P<0.00001),表明实验组在缩短内瘘成熟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2.关于内瘘血流量的比较:各研究合并效应量MD=57.69,95%CI[36.28,79.10]。各研究合并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28,P<0.00001),表明实验组在增加内瘘血流量方面强于对照组;3.关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各研究合并效应量OR=0.19,95%CI[0.08,0.42]。各研究合并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0,P<0.0001),表明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4.关于内瘘成熟情况的比较:实验组在术后4周、6周、8周及12周内瘘成熟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6,0.04,0.007,0.0008);5.两组患者在首次穿刺成功率方面的比较:各研究合并效应量OR=5.64,95%CI[1.92,16.55]。各研究合并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5,P<0.002),表明实验组在首次穿刺成功率方面更高。结论与西医相比,活血化瘀药在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拟行动静脉内瘘手术术前、术后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可大大减少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增加动静脉内瘘成熟率,增加血液透析时内瘘血流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首次穿刺成功率,值得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