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性”向“心性”的转移——关于苏轼画学理论的探究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bin1985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绘画理论家,首先提出了“士人画”,并开创了“士人画”的绘画形式和风格,对后世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以宫廷绘画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苏轼能提出有别于宫廷绘画的另一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实在是需要勇气的。这一绘画思想一经提出,经过后世画家的发展和继承,产生了一种新的绘画风格就是“文人画”。他的一些绘画思想不仅在绘画中得到发展,还在文学和书法中得到了应用,在每个领域中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本文以从“物性”向“心性”的转移为切入点,来对苏轼画学理论进行探究。首先,通过对宫廷绘画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从而阐明宫廷绘画表现“物性”的特点,进而说明宫廷绘画的美学意义及特征;其次,通过对苏轼的《枯木竹石图》这一代表性作品的创作背景分析,来说明苏轼文入画表现“心性”的特点,通过与宫廷绘画作品进行比较来体现苏轼绘画的画学理论特点;第三,系统分析了苏轼士人画的理论成因;最后,说明了苏轼的士人画及其画学理论对后世绘画的影响及意义。有鉴于此,全文由五个部分构成:一、绪论;二、从“物性”向“心性”转变的表现;三、苏轼士人画的理论成因;四、对后世绘画的影响及意义;五、小结。   苏轼的画学理论主要是从“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常形不失见常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四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但他的绘画理论不仅如此。本文选取其重点理论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苏轼的绘画思想是在继承前人绘画理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追寻的绘画准则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绘画美学思想。他的绘画思想和画学理论,不仅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我们当今艺术创作也有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结合动漫衍生产品造型设计自身的设计特点,以及在市场环境影响下动漫衍生产品造型设计与动画角色设定之间关系的分析,达到对动漫衍生产品造型设计的一些探索与研究。基于
徽州是个有着鲜明文化特色的地方。徽州雕刻艺术作为一种符号承载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审美意识,反映一个民族自有的价值观念、艺术特色和文化信仰。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