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2013年以F优498为材料,在郫县古城镇花牌村基地(30°52’N,103°55’E)进行了大田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穴苗数与播期下机直播、机插、手插3种种植方式的分蘖成穗规律、株型特征和抗倒伏能力,明确了机械化种植对杂交籼稻分蘖成穗、群体结构和穗部性状的影响,为制定杂交籼稻高产抗倒的机械化种植配套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种植方式的穗源不同,一次分蘖群对产量贡献大且稳定,在58.67%~63.82%之间:主茎对产量的贡献率以机直播最高,机插次之,手插最低:机插和手插二次分蘖群占产量比例均显著高于机直播。机直播优势叶位为第1~4叶位,机插为第3-6叶位,手插为第1、2、4、5、6叶位,对产量贡献率分别达70.51%、73.83%和76.81%。3种种植方式的主茎稻穗长,粒多而大,单穗重高;中低叶位一次分蘖枝梗数和每穗粒数多,稻穗较大;高叶位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每穗粒数和粒重低,稻穗小。(2)不同种植方式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不同,机直播与机插分蘖发生均属一次高峰型,手插属二次高峰型。机直播分蘖发生早而快,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8叶位,其中第1~4叶位分蘖成穗率较高,二次分蘖成穗以1/1、1/2为主。机插分蘖发生晚、起点低,但比较集中,一次分蘖群以3/0~8/0发生为主,3/0~6/0分蘖成穗率较高,二次分蘖群发生以1/3、1/4、2/4、1/5为主,但主要依靠1/3、1/4成穗。手插秧田和本田均发生分蘖,分蘖发生叶位数多、持续时间长,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2、4~8叶位,其中第1、2、4、5、6叶位成穗率较高,二次分蘖群发生成穗以1/1、2/1、1/2为主。分蘖成穗叶位数随播期延迟而减少。(3)不同种植方式下株型差异显著,机直播和机插上三叶的叶长、叶宽和叶间距大,但叶基角和披垂度也较大;手插上三叶大小适宜,叶片厚而挺直;机直播和机插株高和着生高度显著大于手插,但手插处理的比叶重、单株穗数和总叶片数显著高于机械化种植;机直播的茎蘖夹角、穗粒数和单穗重显著低于机插和手插。推迟播期和低苗处理均使叶片增大,比叶重、粒叶比、单株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随播期延迟显著降低。单穗重与上三叶长度、宽度、着生高度和株高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以机插最高,手插次之,机直播最低。产量及其构成与株型特征密切相关,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株型的显著特征为适宜的株高、上三叶长度、群体LAI和茎集散度;叶宽、比叶重、叶间距大和直立性好。(4)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倒伏指数差异极显著,手插的抗倒伏能力显著强于机直播和机插。手插株高和重心高度低,基部节间短、粗、厚,秆型指数和比茎重大,纤维素、木质素、可溶性糖和K含量高,弯曲力矩较小,抗倒伏能力强。机直播与机插植株高,基部节间长,比茎重小,N和P含量高,纤维素、木质素、可溶性糖和K含量较低,弯曲力矩大,倒伏指数大。推迟播期使植株增高,基部节间长、细、薄,充实度小,纤维素、木质素、可溶性糖和K含量明显降低,倒伏指数显著增大。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弯曲力矩、N含量和P含量呈正相关,与节间粗度、茎壁厚度、秆型指数、比茎重、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K含量呈负相关。折断弯矩与有效穗数呈负相关,与穗粒数、单穗重和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倒伏指数与穗粒数和产量呈负相关。基部节间的折断弯矩变异较小,且低位节间的弯曲力矩显著高于高位节间,这是水稻植株基部节间易倒伏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机直播分蘖发生早而快,穗源集中于主茎和第1~4叶位的一次分蘖,总叶数、二次分蘖发生率及成穗率、单株成穗数、每穗二次枝梗数及粒数和单穗重均较低,需增加有效穗数来提高产量。低苗处理叶片宽大,披垂度高,不利于下层叶片受光;高苗处理的叶片大小适宜、叶片挺直,节间配置及粗度均较好,抗倒伏能力没有明显降低,产量也较高。随播期延迟,单株成穗数也显著降低,节间变得长、细、薄,抗倒伏能力显著降低。因此,机直播单穴苗数以3~4苗为宜,且应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抢早播种,推迟播期应适当增加播种量:可通过提高整田和播种质量、适时搁田和优化施肥等措施提高成穗率和个体质量。机插第1、2叶位一次分蘖易缺失,优势叶位为第3-6叶位。机插低位分蘖的穗长、每穗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数和粒数均较高,穗大粒多。机插稻群体过大时,茎秆变得细而薄,抗倒伏能力显著降低;基本苗和有效穗数合适时,穗大粒多。低苗处理的叶面积和披垂度大,有效穗数不足,产量较低。迟播处理的穗粒数、结实率、单株成穗数、单穗重和抗倒伏能力均明显降低。机插应穗粒兼顾,以2-3苗/穴栽插较优,在小麦或油菜等前茬收获后应抢早栽插。为进一步提高增产潜力和促成大穗,应提高秧苗素质和栽插质量、优化肥水运筹和适时搁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