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文化是当代社会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文化景象,并且它的发展还呈现越来越兴旺的趋势,因此对于它在目前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功用、意义,已经引起人们的关切与思考。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因此,西方的研究者对大众文化现象的认识与思考也就比国内展开的深入与广泛。我国多数学者在研究大众文化问题时秉承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采取了拒斥与批判的精英主义态度,着重揭示其对社会的消极意义,从而导致了理论上的片面性。所以,以马克思主义视野重新审视大众文化就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人类正是通过文化创造活动,创生着人的世界和人本身,不断超越文化现实,从而追求和实现着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理想。由此,大众文化作为意义的生产和流通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通过历史的、辩证的、实践生成的多重视角考察,我们发现大众文化的产生具有其商品经济基础、社会政治基础、现代科技技术基础和社会大众主体基础,它的发展具有内在动力源、表现形式、发展模式中的规律性,同时也交织和渗透着消极影响,呈现出二律背反效应。更为重要的是,大众文化不仅在产生和发展上具有合理性,而且催生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文化系统整合更新和社会进步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我国的现实社会中,大众文化凸显着“双刃剑”的效应,这就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正确审视并合理构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本文的新意在于:第一,从实践性维度、历史性维度和辩证性维度的多重视角着手研究。这三重维度为马克思文化观超越现代西方诸派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基于此,我们对待大众文化不能采取精英主义或民粹主义的态度,而应以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面对与认同这一最现实存在的文化现象。第二,采取马克思主义文化辩证法。“实践——文化——人”的文化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层逻辑,在马克思主义视野内,“实践批判的活动”、“人的感性活动”、“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同一活动,通过实践的文化创造活动,人创造、调节和优化人的客观世界,也同时改变、完善和提升人自身,使人的本质不断丰富、全面,不断克服自身的局限性,逐渐向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迈进。这些革命性的变革,都为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开启了新的道路,也为大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