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是指抑郁症发作时出现妄想或幻觉。童年虐待是指父母、监护人或看护者不当对待或忽视儿童,进而导致儿童躯体、情感、心理受到伤害、或面临严重的伤害风险。儿童期虐待和忽视是儿童和成年期情感障碍发展的预测因子。很多研究已经表明精神虐待和忽视与抑郁障碍的发生有关。心理弹性被定义为个体在承受压力或创伤后保持或恢复心理健康的动态平衡。研究表明较高的心理弹性水平可以保护一个人免受精神疾病的影响。一些研究发现,与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相比,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具有自杀风险率更高、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发病年龄早、复发率高及较多的重性精神病的阳性家族史等独特的特征。这意味着这两个抑郁症亚型之间或许在发病原因、症状塑形、治疗和转归上存在着一些不同。目前,关于伴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这两个亚型的研究者中,儿童虐待与其相关程度差异以及心理弹性水平差异的比较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童年期虐待及心理弹性水平与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为抑郁症发病原因中心理因素的作用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数据资料。方法:依据《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Tenth Revision,ICD-10)共纳入符合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16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组,80例抑郁症不伴精神病性症状为对照组。所有被试均完成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The Conne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和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一般人口学资料中的年龄,首发年龄,首次就诊年龄,教养原则,和父母之间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童年期虐待上,研究组各维度得分和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弹性上,研究组各维度得分和量表总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有童年期虐待经历76例(60.8%),无童年期虐待经历4例(11.4%)。低心理弹性76例(63.9%),高心理弹性4例(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低心理弹性组中,有童年期虐待的OR为15.103,而高心理弹性组中,有童年期虐待的OR仅为1.124。结论:心理弹性是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保护因素,童年期虐待是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