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回,宋末元初著名的诗人和诗歌评论家。他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提倡的“一祖三宗”说为后人广泛接受。他著有《桐江集》八卷,《桐江续集》三十六卷,《瀛奎律髓》四十九卷,《文选颜鲍谢诗评》四卷,《续古今考》三十七卷,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现在人们对方回的研究集中在其诗歌评理论,而对其诗歌用韵的研究却很少涉及。为此,我们把方回的诗韵作为研究课题,运用穷尽式的系联、归纳方法,旨在考求方回的语音系统,也可为勾勒整个宋代语音发展史提供材料。文章主要从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角度对方回诗歌用韵进行考察。 论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 简单介绍方回的生平、著作及诗学观点;简述通过诗歌用韵考察语音的价值;明确所选版本及诗歌数量。 第二部分:近体诗的用韵。 通过对方回两千一百八十首近体诗用韵的系联、考察,我们把其诗歌用韵归之为十四个韵部:歌戈部、家麻部、皆来部、支微部、宵豪部、尤侯部、鱼模部、侵寻部、真文部、庚青部、监廉部、寒山部、江阳部、东钟部。其中前七部为阴声韵,后七部为阳声韵。 其近体诗用韵的重大特点是“借韵”和“出韵”较多,除本部间的自借、自出外,各部间也存在通押现象:阴声韵主要指家麻部与皆来部,皆来部与支微部,支微部与鱼模部之间的相押;阳声韵主要涉及-m、-n、-η韵尾的混押和元韵的归属问题。通过对方回近体诗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应将元韵归入真文部,这可能是受“诗韵”影响的缘故。 方回近体诗用韵的另一大特点是:运用了进退格,且有诸多不分借、本、出韵者。这些都从不同侧面说明其近体诗用韵较为宽缓。 第三部分:古体诗的用韵。 方回古体诗共六百六十七首,一千零四十个韵段。通过系联韵字,归纳其用韵为十八个韵部,其中舒声韵十四部,与近体诗大体一致;入声韵四部:屋烛部、铎党部、德质部、月帖部。 方回古体诗阴声各部特殊韵例主要有:家麻部与鱼模部,皆来部与支微部,支微部与鱼模部,鱼模部与尤侯部。阳声韵一m、0、1韵尾混叶类型较多,涉及到七个韵部,这应该是其方音的流露。与近体诗有所不同,元韵在古体诗韵系中归入寒山部。 入声韵各部以自押为主,只有屋烛部与德质部通押7次。方回诗歌入声韵尾中。-t、上的混用比例高达50.4%,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宋代实际语音中入声韵韵尾的弱化。 方回古体诗中存在异调相叶的现象,主要指;上、去通押;平、上、去相叶以及阴、入相叶。后两者是偶然为之,而上、去通押在方诗中却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也恰恰体现了浊上变去在宋元之际变化的实际情况。 第四部分:若干韵字的讨论。 此部分分别对大、播、他、涯、限等五字进行讨论。主要依据的是其在《广韵》。《集韵》、《中原音韵》等韵书中的读音,必要时考察其意义及在宋代某方言区的用韵情况。 第五部分: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对方回诗歌用韵从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声调等方面做全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