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磨蚀是应用语言学中一个相对新兴的学科。198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技巧耗损会议”("Loss of Language Skills")标志着“语言磨蚀”作为一门新学科兴起。在之后的三十年中,语言磨蚀受到了外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他们在语言磨蚀的各个不同层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相比国外的繁荣景象,国内的语言磨蚀研究相对较少,其中理论研究居多,而实证研究较少。在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词汇磨蚀的研究虽然是研究的热点,但对于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在短时间内的磨蚀研究,目前尚未开展。此外,以往的有关外语磨蚀的研究中,被试的学术背景多较复杂,一些致混因素没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例如,磨蚀时间的跨度较大,被试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等。从而导致这些被试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大打折扣。为此,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大学毕业生中的高水平语言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其短期词汇磨蚀情况,旨在验证“回归假设”(Regression Hypothesis)在汉语语境下对英语词汇磨蚀的解释力,并探讨影响词汇磨蚀的语言学因素和个人因素。本研究以词汇测试和调查问卷为测试工具,调查了116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词汇保持情况。所有被试均为高水平学习者,至少通过了英语四级;被试的磨蚀时前较短,平均磨蚀时间在4年以内。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回归假设”对汉语语境下的英语词汇磨蚀具有解释力,即在汉语语境下,先习得的词汇难磨蚀,反之亦然。(2)本文讨论的语言学特征包括:词性、意象性和相似性。意象性和相似性均对词汇磨蚀有显著影响,即意象性强的词难磨蚀,相似词易磨蚀;词汇的影响不明显。(3)本文讨论的个人因素包括:磨蚀前水平、磨蚀时间、目的语接触量和性别。这些个人因素都对词汇磨蚀有显著影响:磨蚀前水平高的被试磨蚀少;磨蚀时间短的被试磨蚀少;目的语接触量多的被试磨蚀少;女性被试比男性被试磨蚀少。基于上述结论,本文针对汉语语境下英语词汇的学习与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学习者和教师应当对易磨蚀词汇给予更多关注;学习者应当尽可能达到更高的语言能力水平,并且在正规学习结束后保持与目的语的接触,以减少语言的磨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