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鹃花类菌根(Ericoid mycorrhizas,ERM)是指杜鹃花科(Ericaceae)几个属植物的根系在自然生境中形成一种特殊类型的内生菌根共生体。国外对ERM的研究较为深入,我国作为世界杜鹃花的分布中心,但针对ERM的研究报道还较少。桃叶杜鹃(Rhododendron annae)是一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高山常绿杜鹃,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和云南,但因受其遗传因素的制约,自身耐旱性较差,因此旱害是制约其迁地保育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通过在播种桃叶杜鹃种子的同时接种ERM菌株,培育桃叶杜鹃菌根苗,在温室大棚内模拟自然干旱试验,研究接种ERM菌株的桃叶杜鹃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响应,期望为野生桃叶杜鹃迁地保育提供一定理论指导,促进桃叶杜鹃引种栽培成活率的提高。通过不同水分梯度和持续干旱后复水两个试验进行研究,主要从叶片相对含水量、生物量、根冠比、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抗氧化系统和光合色素等指标进行分析,初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用前人筛选出来对桃叶杜鹃幼苗生长促生效果较好的4个菌株(TY02、T Y21、TY29、TY35)接种桃叶杜鹃播种苗,正常水分培养120d后采用酸性品红染色法对其根系染色压片,结果得出:接种不同ERM菌株对桃叶杜鹃菌根侵染率呈显著差异(p<0.05),TY35(57.6%)>TY29(51.5%)>TY02(44.6%)>TY21(36.8%)>CK(0),接种不同菌株后其对桃叶杜鹃根系亲和力的差异性,反映出宿主植物对菌株的不同依赖性。2.以接种TY02、TY21、TY29和TY35的菌根苗及对照(CK)苗为试验材料,在温室大棚内采用盆栽方法,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80%-90%(正常)、65%-75%(轻度)、50%-60%(中度)和35%-45%(重度)4个水分梯度下进行研究,测定不同桃叶杜鹃菌根苗的生长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条件下,接种ERM菌株显著提高了桃叶杜鹃幼苗的苗高、地径和总生物量,且不同菌根苗在同一水分梯度和同一菌根苗在不同水分梯度下均差异显著。从形态指标来看,以接种TY35菌株的苗木在轻度下生长效果最好。(2)干旱胁迫下,接种ERM菌株的桃叶杜鹃幼苗通过提高苗木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和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水分饱和亏缺以增强其抗旱能力;且接种ERM菌株能有效增强叶片保护酶(SOD、POD、CAT)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从而减轻干旱引起的伤害程度。重度干旱胁迫下,苗木MDA含量显著升高,保护酶活性降低而不能及时的清除活性氧的产生,从而导致活性氧大量积累,引起叶片光合色素严重降解和膜脂过氧化加重,但菌根苗MDA含量显著低于CK苗,保护酶活性显著高于CK苗。随着胁迫的加剧,部分苗木叶片开始出现叶片卷曲甚至干枯的现象,特别是CK苗最为明显,接种ERM菌株的苗木可缓解干旱受害现象,且以接种TY29和TY35的苗木在轻度和中度水分下效果较好。3.以接种四个菌株(TY02、TY21、TY29、TY35)的桃叶杜鹃菌根苗和对照(CK)苗为试验材料,在温室大棚内模拟自然干旱,研究不同桃叶杜鹃菌根苗在持续干旱和复水后的形态指标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得出:(1)持续干旱下的同一时间内,菌根苗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显著高于CK苗,ERM菌株提高苗木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水分饱和亏缺,从而提高苗木保水能力,减轻苗木受干旱胁迫的伤害程度;另外,菌根苗叶片能有效提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脯氨酸含量来调节渗透物质以适应干旱逆境。干旱胁迫15d后复水,菌根苗的生物量、渗透调节物质较CK苗恢复能力强,接种不同ERM菌株的苗木恢复能力不同。(2)随着持续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较低的水分环境打破了酶保护反应与自由基生成之间的平衡,导致膜脂过氧化加重,但菌根苗MDA含量始终低于CK苗,抗氧化酶活性始终高于CK苗,降低了干旱对菌根苗造成的伤害。复水后,菌根苗MDA含量迅速下降,保护酶活性显著增加,表明接种ERM菌株不仅能显著提高桃叶杜鹃幼苗保护酶活性以提高其抗干旱能力,且在一定的干旱时间后能增强其修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