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汉语教材中典型语气助词“吗、呢、吧、啊”的考察和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l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五套初级汉语教材中典型语气助词“吗、呢、吧、啊”的编排进行了考察,从课文、语法解释和练习三个方面分析了教材中这些典型语气助词。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前人时贤的研究成果和三个平面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对比语言学理论,针对教材中语气助词的编排,本文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一、绪论部分简要回顾了典型语气助词“吗、呢、吧、啊”的研究状况,发现对这些语气助词的本体研究还依然停留于句法语义方面,并且学术界对这些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定论。对这些语气助词的语用功能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不多。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典型语气助词“吗、呢、吧、啊”的研究成果远没有本体方面的丰富,并且多集中在语气助词的疑问句用法的习得研究上。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目标。二、运用描写和对比的方法考察了《汉语基础》、《初级汉语课本》、《新实用汉语课本》(1、2)、《博雅汉语》(Ⅰ Ⅱ)和《目标汉语·基础篇》(1-4册)这五套教材中典型语气助词“吗、呢、吧、啊”所在的课文、语法解释和练习设计。通过和本族人在不同句式中使用语气助词的使用率相比,我们发现这五套教材对典型语气助词“吗、呢、吧、啊”的编排基本上是按照本族人的使用率的高低编排的。但是教材中“吗、呢、吧、啊”的有些用例的比率很低。语气助词在课文中首现之后,在其后的课文中也进行了复现。在语法点解释方面,这五套教材对典型语气助词的解释多是从句法、语义的角度进行描述性地解释,没有解释这些语气助词使用的条件、场合等。没有语境,语气助词的运用特点很难体现。这五套教材在解释语气助词时,给出的例句大部分是单句。除了《汉语基础》对例句有外语翻译外,其他四部教材都没有对例句进行翻译。在练习方面,《汉语基础》没有“吗、呢、吧、啊”的相关练习。《初级汉语课本》的练习形式还有待丰富,练习数量也有待增加。《博雅汉语》(Ⅰ Ⅱ)和《目标汉语·基础篇》(1-4册)的练习形式比较多样。《新实用汉语课本》(1、2)的练习形式最为丰富,不但有课堂练习,还有综合练习册。这说明汉语教材的编写者对语气助词练习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差别。三、本章根据自己对教材的考察和分析,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对比语言学理论,从课文、语法解释、练习、汉外对比方面对初级汉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课文方面,教材编写者应调整语气助词在各句式中的使用率。选择的会话内容必须来源于客观语料。同时,必须保证语气助词所在的话轮的转接自然和流畅。在语法解释方面,应介绍和语气助词相关的格式及同现的常用副词,设置语境和对例句进行翻译。在练习方面,应编排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增加练习的数量,让学生的练习更有效。四、本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我国国有企业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一个显著优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合
中西医价值优劣是正确理解和处理中西医关系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追问,必然导向对中西文化价值优劣的追问,最终导向对中医与西医、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本质的
《普通高中课程音乐标准》明确指出:“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音乐与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一座价值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北京大学校长继任者蒋梦麟先生认为他“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生脉注射液体外细胞毒性的差别,寻找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方法:将不同来源生脉注射液原液以及不同浓度的稀释液分别与L929细胞接触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
可调谐光波长滤波器在下一代高速通信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实现大容量、高速率全光网通信的关键节点器件。本文以铌酸锂晶体(LiNbO3)为基底,研究了基于光折变效应的可调谐光栅
1913年,美国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近70年后,新中国第一部个人所得税法于1980年产生,从产生那天起个人所得税就被赋予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社会的安定团结、国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发病多因肺脾气虚导致痰浊内恋,复外感风邪,化热内传,邪热郁结于肺,致使风痰痹阻,肺热内壅,肺失宣畅,其气上逆而发为本病。CVA证候特征主要表现为
随着信息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新兴资源的飞速普及使社会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变化。未成年人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