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同性恋书写探析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r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性恋书写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早在《诗经》时期,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简单的书写同性恋情的文字。一直以来,若隐若现的同性恋书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别具形态的展现着。   同性恋书写中的叙事策略在现代和当代作家的作品中都有表现,早在现代文学之初就有丁玲、庐隐等把同性恋元素援引到自己的写作中,把它当作一种策略性的东西加以运用,当作是对男性话语霸权中突围的武器。相比较丁玲、庐隐时期,口号式的同性恋书写,王安忆、陈染、林白等当代作家的作品中出现的同性恋爱的元素反倒不明显,但是她们对早期作家策略性的呼应仍是明显的。然而,更多的时候,作家对同性恋爱的书写并非都是那么目的明确的,我们看多的多数文学作品中对同性恋的书写都是隐性的,被作家糅合在了自己的审美形象刻画之中,如郁达夫、北村等作家的作品,这些文本提供的人物形象,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蕴。到了以同性恋者生活为主要写作内容的“纯同性恋文本”中,同性恋书写已经呈现出别具风格的特色,由于集中描写一类人的生活,使这些文本逐渐形成某种叙事模式。   本篇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同性恋和同性恋文学作简要的介绍并对本文同性恋书写及主要文本的选取原则作简单的界定。第一章主要以女作家笔下的同性恋文本为对象探讨同性恋元素在写作中的策略性运用,本章共分三个小节;第二章探讨作家通过同性恋书写刻画出的“零余者”形象、“寻找者”形象和“圣徒”形象,具体体味同性恋书写所具有的文学审美效应,共分四个小节;第三章以主要描写同性恋者生活为内容的文本为对象,探究这些“纯同性恋文本”中呈现的叙事模式,分两个小节。
其他文献
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悲剧产生之后便被引入其他文学体裁,以悲的结局来揭示生活的问题与罪恶。鲁迅先生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现实战争的惨烈与救亡使命的急迫使世纪初开始的启蒙理想遭遇严峻挑战,作为“五四”启蒙思想的主要继承者,知识分子个体与群体会有怎样的思想情感与精神
赵树理及其农村问题小说,自问世以来一直以来都被评论者们关注着。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人们对赵树理小说的关注角度与层次也在不断深化。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重新来讨论与赵
学位
用Tricine-SDS-PAGE电泳法对牛肉酶解物的分子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在1 060~24 000范围,分子量在5 000以下的低分子蛋白成分含量约75%.
送别诗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诗歌题材之一,它不同于其它诗歌之处,在于它有独特的交际功能。因此,本文选取送别诗为研究对象,从送别诗的创作场合切入,探讨其应酬交往功能及其对送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汪曾祺的划时代复出,一批生于维扬、长于维扬、学于维扬的维扬作家携其“维扬书写”相继登上文坛,汇聚形成“维扬作家群”现象。   研究首先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