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流一直被认为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是所有联系的基础。它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有必要对它有一个清楚的理解。但因为交流的复杂性,至今对它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Burgoon和Saine将交流定义为“对信息共同赋予意思,包含对信息的发送、接收、加码和译出”(1978)。不可否认这个定义有自己的有用之处,但是把它定义为一个过程,并且指出在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这样更有价值。所以Andersen认为交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象征地使用符号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其他人的认识。 在这个定义中,需要特别注意“象征地使用符号”。一般说来,语言被认为是交流的符号。Kasher提出语言有两大功能,交流的工具和思考的手段,这说明了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除了语言,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被认为是交流的符号,比如声音、动作、姿势、面部表情、衣服、距离等等。这些可以概括为非言语行为,也是交流中所使用_的符号,是本文的重点。 在这个领域里面,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Birdwhistle的《身动学入门》,Malandro and Barker的《非言语交流》,Fast的《人体语言》。本文从认知的角度以D.Sperber和D.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为基础来探讨这门新兴的学科。美国哲学家Grice在《言辞研究》一书中提出了意义的意图理论,他认为每个话语都有自己的意图,而且说话者希望信息接受者意识到这个意图并做出反映。但问题是信息接受者如何意识到他的意图并做出反映呢?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交流中有寻求关联的自觉性。在交流中,信息发出者尽可能的使自己的交际意图明显,并提供一切手段来表现自己的意图。另一方面,信息接受者通过这些证据来寻求发出者的意图。Sperber和Wilson提出每个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话语只有产生语境效果才是相关的。一般来看,话语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产生语境效果:加强原有假设,否定原有假设,结合原有假设产生语境含义。因此在定义最佳关联的时候,D.Sperber和D.Wilson认为最佳关联性是付出和得到的一种平衡,也就是说话语既能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又只需为此付出最小的努力。 以此为基础,本文通过两篇范文分析了非言语行为在交流中的语用功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