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汉语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深造。2014年来华留学生已达37万余人。海外留学生在华跨文化适应问题,不仅事关其自身发展,也给中国的留学教育事业提出挑战。北京是全国招收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发展跨国教育对于推进北京的“城市国际化”和“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北京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特别是如何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地文化与生活,也成为政府和高校所关注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前人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在京英语国家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跨文化适应的状况做了初步调查与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优化策略。论文第一章介绍了跨文化适应的相关理论,并回顾了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实施情况。我们采用的是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量化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跨文化适应结构划分上,我们结合研究对象以及北京的地域特点,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的维度:语言、生活、心理、文化适应。第三章是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第四章是对调查结果的讨论。我们首先从语言、生活、心理、文化适应以及与中国人的交往五个方面,分析了英语国家留学生在京跨文化适应的具体表现及问题。然后分别从宏观(社会)和微观(个体)两个角度考查了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我们发现,英语国家留学生在京跨文化适应整体处于中上水平。进一步分析显示,四维度适应水平有显著差异,按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文化适应、心理适应、语言适应和生活适应。总体来讲,在京英语国家留学生的文化、心理适应表现较好,语言适应一般,生活适应水平较低,主要问题可能与北京的交通、网络和空气质量有关。社会层面,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会对跨文化适应造成阻碍。而英语国家的多元文化特性以及同中国的合作友好关系对跨文化适应有促进作用。个体层面,我们着重探讨了几个内部因素对在京英语国家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其中,汉语水平对语言适应有显著影响。汉语水平越高语言适应越好,并且其他三个维度也呈现出汉语越好、适应水平越高的趋势。此外,教育程度以及来京目的(“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感兴趣”)对文化适应有显著影响。我们发现,本科生的文化适应水平显著好于硕士生,因喜爱中国语言文化来京留学的学生,文化适应水平也要显著高于其他人。而其他因素:性别、是否华裔、国籍、学费来源、学习类型对跨文化适应各方面均无显著影响。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对比,我们发现英语国家留学生的生活适应水平显著低于来自东南亚和中亚非国家的留学生,而文化、心理适应水平要显著高于东亚国家的留学生。我们推测,这可能受到留学生来源国的社会经济情况,文化距离、文化差异、社会支持还有动机和期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个人主义文化)、较强的内部动机以及来自东道国成员的社会支持,对于促进英语国家留学生在京的跨文化适应有着重要意义。论文第五章为优化建议。我们认为优化在京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可以从国家、高校以及留学生自身三方面着手。国家层面,北京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强空气污染治理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场所的语言支持并完善留学生勤工俭学政策。高校方面:一、加强留学生办公室建设,逐步设立“留学生咨询制度”;二、注重语言教学的实用性,开设多样的文化课程;三、为留学生提供与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与指导,包括行前支持(入学前)、入学教育(入学时)以及其他指导与咨询活动(入学后);四、通过辅导制度、“同屋”/“住家”制度还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为中外学生交流创造更多机会;五、打造留学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最后对于留学生自身,来华前应多做准备,尽早开始学习汉语并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以便更好地享受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