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泰铢严重贬值导致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引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危机自泰国不断向周围国家和地区扩散。为抑制危机的深化和维护本地区稳定,中国作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并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2007年,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雷曼兄弟破产以后急剧恶化和扩散,演变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为应对迅速蔓延的金融危机,中国果断采取了以投放巨额信贷为特征的宽松货币政策。
在经济金融一体化、全球化趋势下,金融危机具有越来越强的国际传染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货币政策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采取比较分析和定性分析,并辅之以定量分析、分类列举、归纳总结等方法,从两次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背景、调控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效率和有效性等方面对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比较研究。
研究发现两次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总体有效,但仍存在不少抑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例如:货币政策实施的前瞻性有所欠缺;金融危机时期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不当;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实施的限制;其他国家货币政策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信贷资源结构不合理等。进而根据上述的限制因素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提高金融危机时期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意见,例如:提高货币当局的前瞻性;努力提高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性;提高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灵活性;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外部环境;加强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与配合;结合国际因素,加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等。
这对于今后更有效应地对金融危机,制定更有效的货币政策、防范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政策风险以及取得更好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