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文同和他的诗歌,主要从作者的生平阅历和时代背景入手。分为家庭出身、政治活动、画家身份、北宋党争、意识形态和宋诗流变等六节。文同出身寒微,其诗歌的价值取向显示出与出生官宦之家的文人不同的特点。他对农民的生活比较熟悉,对农业生产特别关心,对民间疾苦有切身的了解和体会,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深切同情。他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往往出自于反映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民事诗。文同的诗歌创作与其官宦生涯密不可分,国家政治渗透到他生活和创作的方方面面。但是从作品来看,文同在政治上表现得较为消极。他抱定中庸平和的政治态度,较少触及时政,在及时、真实、深刻地反映社会重大问题方面,显得苍白无力。政治情怀的淡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诗歌的传唱。在变法与反变法的政治斗争中,文同小心谨慎,很少发表对变法的态度,但还是遭受贬谪之苦。这种严酷的现实,严重挫伤了文同奋发有为的士气,使他的内心基调变得低沉和悲凉。诗人面对充满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举步维艰的政治处境,魄力勇气和入世意志日渐淡化。文同以画法作写景诗,用画家的视觉观赏自然景物,用绘画的方法描绘自然,喜欢运用色彩的对比、映衬,渲染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他在诗中运用绘画术语,甚至直接把诗中的景色比作图画。这种独特的技法,给我们创造了与绘画相同而又不同的一种审美感受。这种创造性的诗歌创作的新方法,在诗歌发展史上留下了比较辉煌的一页。文同的思想意识呈现出儒佛道互补的矛盾结构。他积极地入世,汲汲于建功立业;又消极地避世,淡泊功名利禄。作者仕与隐的矛盾表现得如此突出,与儒释道“三教”并隆的时代特点不无关联。宋代“禅悦之风极盛”,禅学性格渗透并贯穿在作家的生活尤其是文学创作中,使其诗歌在闲聊漫谈之中,荡漾着丰富的禅趣禅味,渗透着深刻的禅意禅理,在宋诗禅化进程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宋人讲究雅趣,喜欢用作诗的方式来游戏娱乐,文同这类作品占其诗歌总数的半壁江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诗歌的质量。一如在政治上的态度一样,在宋诗流变过程中,文同的主张和态度也是比较中庸的:他一方面吸取宋初三体的某些主张,借鉴其艺术实践: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革新思潮,对三体有所改造。文同的大多数律诗摆脱了西昆派的浮靡风气,但风格与诗文革新派也不一样,其题材主旨、表现手法、语言运用、格调气韵等方面,往往继承唐诗,师法杜甫、韩愈。文同这种特立独行的艺术追求,在促进宋人诗歌创作对唐诗范式的转换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了。另外,其诗歌的用典也在宋诗流变过程中占有着一席之地。总之,文同是个瑕瑜互见的诗人。过分拔高他不合符历史的本来面目,完全忽略他也是对中国文学史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