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媒体潮流的袭来,人类进入到后现代时代,强调个性的解放和自我的突出。在这样一个语境下,手机媒体成为继平面媒体的报纸、声音媒体的广播、基于声画合一的电视、和以多媒体为主的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第四屏幕”。以其自身个性化,私用性,便携移动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媒体。作为后麦克卢汉第一人的保罗·莱文森在他的remedial medium(“补偿性媒介”)理论中说到:人在媒介演化过程中进行着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每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强调人类的技术将会越来越完美,越“人性化”。在莱文森看来,手机媒体的出现正是对先前五种媒体的补充,可以说他是移动的网络化和网络的移动化。手机对人类的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做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是以前的媒体所不能企及的。如果说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成为一个交流频繁的社会是互联网的伟大作用,那手机的出现则使这些村民离开自己的固定位置,随时周游世界。尤其是手机视频业务更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本文将针对手机终端所具有的私密性、便携性、互动性等和手机视频的短小精悍、娱乐为王、即时性强传播特征和受众的定为以及传统习惯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了这种手机视频对受众收视习惯、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的创新与重构,从而为现实的各种视频创作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为手机视频未来的创作发展方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