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诉讼情况判决制度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行政诉讼判决制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情况判决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弥补了我国现有判决制度的不足,而且,有效地保护了公共利益不受侵害,同时,还实现了对因立法不足而造成的既成事实的尊重。与维持判决、撤销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确认判决等一般判决相比,情况判决是十分特殊的。首先,它是一种变通性判决,是对一般法律规则的一种变通;其次,它是一种补充性判决,是对撤销判决的一种补充;再次,情况判决是利益衡量的结果,是对某种事实进行衡量后作出的判决;最后,情况判决还是一种复合判决,它不仅有确认判决的内容,还有履行判决的内容。情况判决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利益衡量理论。根据该理论,当一种利益与另一种利益发生冲突而又不能同时获得满足时,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安排它们的次序,并对其进行价值分析,作出取舍。情况判决制度是由日本首创的,之后为我国台湾地区吸收和借鉴。1999年,为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司法实践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了情况判决制度。但是与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规定相比,我国情况判决制度的规定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首先,我国情况判决的适用范围不清晰,尤其体现在公共利益概念模糊、没有适用的例外规定以及重大损失的认定标准不明确上,使得司法实践中一些该适用情况判决结案的没有适用,而不该适用的却适用了;其次,对公益问题的主张与抗辩程序没有规定,此外,对原告救济措施的规定也不完备。情况判决是对原告合法诉讼请求的某种否定,其适用应当是极其严格的。因此,在对我国情况判决制度的一般理论进行分析以及与日本、我国台湾地区规定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笔者试着对我国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以期能对我国的立法与司法起到一定的帮助。
其他文献
行为犯的概念最早是由大陆法系学者提出并运用的,而且是把行为犯和结果犯这两个概念作为对应的范畴加以研究的;国内对行为犯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研究视角受到大陆法
死刑是我国刑罚中最严厉的一种,它的适用会导致人的生命权的丧失,所以,一个人一旦被判处死刑,并最终执行了死刑,将会产生无法弥补的后果。由于死刑的这一特征,世界上很多国家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颇为重视法律的时代,两宋之际,儒家士大夫们以群体的姿态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宋王朝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宋代又是中
在国际社会都在倡导的恢复性司法的国际大背景下,刑事和解这一极具民主、人文色彩的司法制度适应了这一形势并在各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应用。在我国,虽然目前法律上还没有明
担保物权的行使期间,意指担保权人在该期间内行使担保物权能得到法律保护。关于物之担保,在理论及司法实践均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当债权上设有担保物权时,如果主债权超过诉讼时
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改革,打破了农村同质性的社会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土地流转现象的增多,农村社会分化日益明显,并呈加剧
铁代谢异常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慢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常与铁缺乏并存,铁超负荷可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现简要综述常见心血管疾病中铁代谢异常的表现特征及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