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统研究了敦煌变文用韵与异文通假的音韵状况。本文归纳出敦煌变文22韵部:阴声韵7部、阳声韵8部、入声韵7部。阴声韵部包括:歌戈部、家麻部、鱼模部、皆哈部、支微部、萧豪部、尤侯部;阳声韵部包括:覃盐部、侵寻部、寒先部、真文部、江阳部、庚青部、蒸登部、东钟部;入声韵部包括:叶业部、缉拾部、月薛部、质物部、觉铎部、陌职部、屋烛部。
敦煌变文声母的主要特征有:全浊声母清化,不遵循“平送,仄不送”;全清与次清相混;轻唇音分化出来,非敷奉相混;知章、知庄、章庄三组相混;精组与章庄组、精组与见组相混;船禅相混;云以相混、影以相混、云疑相混;晓心相混、匣心相混、匣晓相混。
敦煌变文韵母的主要特征有:佳韵牙音与麻韵相混(赅去),霁至相混,支脂之微与鱼虞相混(赅上去),虞有相混(赅去);阳声韵尾[-n][-m]、[-n]-[-η]、[-m]-[-η]相混,登江、登庚、登东(赅上)相混;入声韵尾[p]-[t]、[p]-[k]、[t]-[k],职铎、职昔、职麦相混。齐殷、荠迥(赅去)相混([-I]-[n]/[-η]);深臻梗摄入卢与止摄相混,宕梗通摄入声与遇摄相混,咸摄入声与假摄相混,宕通摄入声与流摄相混。
敦煌变文卢调的主要特征有:敦煌变文有三个调类:平声、去声、入声。上声与去声合流。变文中平上相混反映了唐五代两北方音的音韵现象;上去相混反映唐五代中原地区方音的音韵现象;平去相混是唐五代中原和西北地区普遍存在的音韵现象。
敦煌变文音韵主体是中原语音系统,同时还有西北方音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