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的民营小剧场产生于2008年,随着演出市场的日渐开放和民间资本介入的增多,短短几年期间,北京市的民营小剧场的数量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北京市演出市场上不如忽视的角色。但是,民营小剧场所处的发展环境带给它们很大的生存压力,在这种窘境中,民营小剧场很难平衡好艺术与商业的关系。民营小剧场的现状和未来之路已成为学界、业界讨论的热点,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所以,在现阶段对北京市民营小剧场的运营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对于改进其运营模式,在市场中发展壮大并实现使命目标,十分必要。
本文首先对小剧场的概念和作用进行研究,并思考小剧场的运营特点和运营目标。通过梳理北京市小剧场的发展历程,描述如今北京市小剧场市场存在的包括数量过少、供求存在偏差、质量良莠不齐等事实。而后,统计市场调查的结果,大致了解北京市民的意见和倾向。以蓬蒿剧场的运营模式为例进行个案研究,其发展实践证明,对民营小剧场而言,实现艺术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一项极大的挑战;然而民营小剧场不应在市场中丢弃对戏剧的实验和对艺术的探索,而且若要健康而持续地发展,离不开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最后,本文针对如何完善民营小剧场的运营提出对策和建议。民营小剧场应该找准定位和目标市场,不断提高戏剧的质量,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积极争取更多的资助,从而改善运营模式,提升运营效果。政府则应切实加大对民营小剧场的扶持力度,从资金和政策两方面帮助民营小剧场减少发展的阻力,引导它们成为促进全市文化繁荣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