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与肺结核患者标准化方案治疗后延长治疗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市朝阳区结核病门诊部治疗的828名患者,男性564例,女性264例,患者年龄在18-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23±19.5岁。根据治疗时间的长短分为A(589人),B(245人),C(18人)三组,观察3组患者肺部影像学变化,通过病历资料对每个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病变肺野数、空洞肺野数等11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观察这些因素对肺结核患者标准化方案治疗后延长治疗效果的影响和复发情况。研究结果在延长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在延长治疗后,B组和C组病灶逐渐吸收,三组中有明显差异的因素包括PPD试验结果、初诊痰涂片菌量(+-++++)、合并糖尿病、病变(空洞)肺野数。其OR值分别为4.952,5.985,2.758和3.987。结论对于有高危因素其胸片仍有活动性病变的患者,通过延长结核病人治疗期会显著改善和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对于老年人、病变广泛、多发空洞、合并糖尿病以及标准化方案满疗程后仍有活动性病变的患者,实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延长肺结核患者治疗期可以提高这些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目的了解该北京市朝阳地区肺结核病患者的耐药情况及耐药谱,从而为临床结核病治疗及该地区结核防控提供相应的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为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市朝阳区结核病门诊部就诊的可疑结核病患者痰标本,阳性菌株共410株。采用WHO推荐的改良罗氏培养基比例法药敏试验,分别进行异烟肼(INH)、利福平(RFP)、链霉素(SM)及乙胺丁醇(EMB)等四种一线抗痨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结果总体耐药率为22.1%(88/399),对SM的耐药率最高(16.3%),其次为耐INH(12.3%)、耐RFP(6.8%),对EMB的耐药率最低(2.5%),11株非结核分枝杆菌均对四种一线抗结核药物中的一种或几种药物耐药,总耐药率为100%,复治患者耐RFP的比率明显高于初治患者,耐药率与性别,年龄及人口分布无关。结论北京市朝阳区的结核病人中有相当比例的结核病人耐药,必须加强结核病药物使用管理,做好耐药性分析,给出更加合理的服药方案,减少结核病耐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