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的“痕迹”概念有一个特定的范畴:西方绘画,通过对西方绘画作品从源头到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中所出现的“痕迹”现象的调研式考察,整理出各个时期关于“痕迹”留存的代表性作品,从图像、历史背景、绘画动机等角度多分析了这些“痕迹”的成因、效果、类型及背后所蕴含的美术史甚至其时代性转向。本文着重挖掘并探讨了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所发展出的一整套成熟艺术体系中,绘画如定格戏剧般与对象平行对应的齿轮下那些“差异”与“延宕”的案例,是在何种情形下发生,以及是反抗还是呼应了那个时代。从而呈现出一条“痕迹”显现之变迁的清晰脉络。这条脉络体现出一种共性:即“痕迹”的本质属性,就是去对象化。在一个画面上成千上万的笔迹中,痕迹与一般笔迹的区别就是它并非对象化刻意符合的产物,有些甚至是画家一心想要遮蔽与纠正的败笔或笔误。因而它既非笔触,也非轮廓,不指向任何具体可辨的对象与明确的意义,亦不担当任何形式要素。但这些被忽视或是有意识留下的视觉符号因其恰恰透露了艺术创作中最为原初的与自然直接触碰的历程印证,是艺术家与自然交流的先验性产物,也可以当做艺术模仿自然的第一手资料而具有非常重要的视觉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在哲学转向的当今时代,“痕迹”已然成为全球艺术领域内最具启示与思想性的视觉元素,深刻影响着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的建立与评估,因此,本文通过对其历史性与现代性两部分考察旨在梳理出“痕迹”在绘画的现代性与历史性中的勾连,通过意外性、身体惯性、模糊性、未完成性等几种成因特征,剖析了一直以来“痕迹”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拓展着绘画的边界。现代性考察中通过对马蒂斯与贾科梅蒂两位作品具有强烈“痕迹”表征艺术家的个案式分析,阐释了从意外留存到主动试错直到作为存在本身的“痕迹”,在现代以及未来是如何为绘画开启出一个新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