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南与中国在南海的争议区域最大、争议时间最长,而且越南侵占中国岛礁最多。因此,本文选取中越在南海的两次海上冲突为案例,运用格伦.斯奈德和保罗.迪辛所著Conflict among nation(《国家间冲突》)一书中的博弈理论和模型,对中国与越南在南海争端中的博弈过程进行了分析。本文第一部分首先进行了基本的博弈理论介绍,重点讲解了分析中将会用到的几个博弈模型,例如斗鸡模型、威吓模型、保护者模型等。并且提出了博弈力量的概念,博弈力量主要包括军事力量和联盟关系两个维度。本文的基本论点是博弈力量对比的变化引起博弈模型的转换。在不同的博弈模型中参与者的策略选择顺序是不一样的,因此冲突的均衡结果也不同。本文的重点是对1974年西沙海战和1988年“3.14”海战的分析。在这部分不仅分析了中国和越南的军事力量,而且重点分析了当时的联盟关系。其中,联盟关系的变化是本文着墨最多的部分,例如美越关系、中越关系和中苏关系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双方博弈地位的变化。在两次海战中,中国的博弈力量都明显强于越南,中国扮演了威吓者的角色,越南在冲突中选择了撤退。主要原因在于越南无法从盟友那里得到有力的支持,越南单独对抗中国时,地位是非常脆弱的。中国在两次冲突中取得了胜利,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在1974年西沙海战后中国收复了全部西沙岛屿,中国在南海的前沿向南推进了300公里;1988年“3.14”海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南沙的地位,成功控制了六个岛礁,为以后收复剩余南沙岛礁创造了条件。本文的分析阐释了以下因素影响中国解决南海争议,包括海空军实力、对手联盟关系、大国尤其是美国的立场等。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还谈到了冷战后南海形势的发展,尤其是美国立场的转变和东盟集体力量的增强。为中国维护南海主权,早日收复被占岛礁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