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筋技术在高土石坝抗震中的应用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bl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研究表明,土石填筑坝在遭遇强震而发生破坏时,破坏将首先从坝顶部开始,坝顶区的“鞭鞘”效应将使堆石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在地震区修建高土石填筑坝时应特别重视坝顶区土体的稳定,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加筋土技术是岩土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维护手段,采用合理的加筋锚固技术,能充分地发挥和提高土体的自身强度和自稳能力,较其它加固方式可以大量地节约工程材料,并有利于安全施工,在我国岩土工程领域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使用有限差分方法对在土石坝中加筋进行数值分析研究,以期该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首先,采用拉格朗日有限差分法,对坝体及其抗震措施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拟静力法计算和坝体永久位移的计算,进一步验证坝体的加筋范围;通过研究加筋前后坝体的剪应变、累加位移矢量、沿特征线的永久位移、筋层和护面板的受力状态和轴力分布规律来分析筋层和护面板的力学性能,以及确定筋端的处理方式。其次,通过对筋层和面板的变参数研究,研究了筋层布置间距、筋层长度、筋层支护倾角、筋与土体间的摩擦角、粘聚力、护面板厚度的变化对坝体变形的影响。第三,研究了提高土体的变形与强度参数(不采用抗震措施情况下)与采用抗震措施的等效问题。最后,对实际工程进行数值分析,提出对施工中的指导意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进一步验证高土石坝的抗震加固范围为4/5高度以上的坝坡区域。地震动作用之后,加筋与否对坝体的最大剪应变影响较大,不但剪应变分布有所改变,且加筋后最大剪应变也相应减小。 (2)一般而言,所加筋层处于受拉状态,总体来说最顶端筋层和中间筋层所受拉力较大;筋层拉应力分布呈现沿坝坡端向坝内端逐渐增大的趋势。护面板中轴力均为拉力,在中间筋层高度处为最大,且随高程的降低,轴力逐渐减小。 (3)无论从坝体的永久位移还是筋层轴力分布角度,坝内筋端的铰结连接方式要好于自由连接方式。 (4)通过对加筋层支护结构及护面板的参数的变化研究,建议加筋长取滑裂面至边坡的1.5-2倍等一些定性的规律。 (5)通过对工程实例的计算分析,验证了模型建立的合理性以及采用加筋支护坝坡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我国西部分布有大面积湿陷性黄土,伴随西部大开发的进程,高层建筑和重要基础设施不断兴建,桩基础成为该地区广泛应用的一种基础方案。一旦湿陷性黄土地基浸水,桩基础将会产生很大
在现代社会中,大型钢结构建筑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些结构作为重要的公共设施,负有重要的社会职能,一旦发生倒塌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它们的抗震安全性受到了格外的重视。
大坝、港口等水工混凝土结构,体积大,长期处于复杂的荷载作用下,采用大骨料混凝土。目前对于大骨料混凝土的试验研究比较少,并且其中大部分的试验为静态多轴强度试验,不能有效模拟实际的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因此,进行大骨料混凝土在地震条件下的双轴拉压试验研究,对水工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抗震设计有必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同时进行湿筛二级配混凝土试验,通过和大骨料混凝土试验对比分析,得到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湛河是淮河水系的支流之一,加大湛河治污力度,提高平顶山市城市污水的处理率对国家治理淮河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对该项目进行科学的论证分析,从而建立一座经济、运行稳定、效果
地下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是必须经常取用的自然资源。但是,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地下水环境存在着日益严重的污染。同时现今铁路建设
为了贯彻“保护土地资源,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各地对新型墙体材料的研究开展的越来越多,其中作为隔墙等非承重构件的空心石膏墙体在工程中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但空心石膏墙体灌孔
本文搜集整理了36根嵌岩桩的静载荷试验资料,然后按照桩端基岩的性质将其分为软岩嵌岩桩和硬岩嵌岩桩两类嵌岩桩(其中软岩嵌岩桩29根、硬岩嵌岩桩7根)。通过对以往和现行的嵌
在软弱松散或不良地层中以及在公路、铁路和既有建筑物等结构物下面修建隧道及城市地下工程时,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地层和既有结构的沉降,并全面保持地层处于稳定状态,需要对地层
首先以工程地质学、岩土力学为基础理论,提出了公路边坡的工程地质概念模型,并重点研究了公路边坡的地下水力学作用,提出边坡岩土体为不透水介质和透水介质两种情况下地下水作用
混凝土是一种准脆性材料,大量实验表明:素混凝土的抗压、抗拉强度等材料力学性能具有明显的尺寸效应,其强度随着试件尺寸的增大而降低。对于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的钢筋混凝土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