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2家化工企业中工人接触化学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获得工作场所中各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针对风险水平提出风险管控措施。结合职业监护结果对各方法评估结果进行验证,并对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适用性研究,为风险评估标准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1风险评估:使用GBZ/T 298-2017《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定性法、半定量法、定量法以及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ICMM)法进行风险评估。2职业卫生学调查:了解企业各岗位接触的危害因素、各危害因素使用量以及工作场所危害防控措施、生产制度等信息。3现场浓度检测:根据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16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中的相关要求,对工作场所中有害因素的浓度进行检测。4健康监护结果验证:综合体检结果和职业健康档案信息,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比对分析。5风险结果间的比较:对各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研究不同方法的适用性。结果:1现场调查结果某涂料生产企业接触到的危害因素主要有正己烷、环己烷、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醇甲基异丁基酮、乙酸、正丁醇。乳化、巡检岗位中甲苯、甲基丙烯酸甲酯、AC反应岗位中正己烷、甲基丙烯酸甲酯现场检测浓度超过限值,其它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均低于限值。某乙苯生产装置接触到的危害因素有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现场浓度检测结果均低于接触限值。2风险评估结果定性法评估苯和甲苯的风险等级为极高风险,其它均为中低风险;半定量法评估苯、甲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的风险等级较高,正丁醇的风险等级较低,为低风险;定性法评估结果中除个别岗位环己烷和甲苯为可接受风险外,其他均为不可接受风险;ICMM矩阵法评估结果中苯、甲苯等风险等级较高,甲基丙烯酸丁酯、乙酸乙酯、正丁醇风险较低;ICMM定量法评估结果大多为不可接受风险。3危害分级比较各方法危害分级差异较大,定性法和半定量法分级较ICMM法偏高,ICMM法分级具有主观偏倚。4健康监护结果验证某涂料生产企业中检出异常率为2.6%,某乙苯生产企业中异常检出率为2.3%,各方法比较显示定量法和ICMM法评估结果均为最高风险,ICMM矩阵法评估结果相对偏低。5评估结果比较接触比值法和接触指数法结果有差异(P<0.05),接触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无差异(P>0.05),接触比值法和综合指数法结果有差异(P<0.05)。定性法和半定量综合指数法Kappa值为0.38,定性法和ICMM矩阵法Kappa值为0.25,半定量综合指数法和ICMM矩阵法K appa值为0.61。定性评估法、半定量接触指数法、半定量综合指数法、ICMM定量法结果与E/OEL值无显著关系(P>0.05),半定量接触比值法、ICMM矩阵法结果与E/OEL值有显著关系(P<0.05)。结论:1.定性法、半定量法、定量法、ICMM法均可用于化工行业中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2.各方法对危害因素的危害分级结果有差异,ICMM法分级具有不确定性,风险评估结果与危害分级有较大关联性。3.现场检测浓度越低,各方法评估结果差距越大。4.综合来说,半定量接触指数法较适用于对化工企业进行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