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效率:基于中国债券市场的思考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i2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其实都是在探讨效率的改善,效率自古以来就是中外经济学家研究的核心课题,效率概念的界定以及效率状态的实现等都是由相关的约束条件所决定的,在众多约束条件背后又都可以找到深刻的制度根源,这不仅是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打下的烙印,其中也包含着制度本身对效率的固有的决定性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派提出的制度决定效率的观点,为考察效率问题带来了崭新的视角,使效率研究更加系统和全面,但它对制度与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解释却比较含糊,经常将效率概念转换为经济绩效、经济增长等,而在探讨制度与效率的关系时也多侧重于制度本身的效率状态,那么制度对效率的决定是否仅仅体现在制度变化对经济增长等指标的影响上呢?效率对制度是否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仅仅是依靠制度效率的改善来实现的吗?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促使下,产生了写作本论文的初始动因。 制度与效率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是一个相当宽泛的课题,如果不限定研究的范围,研究工作可能会显得较为零乱和散漫,而且如果不进行一定的实证研究,也无法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纵观我国现有的金融市场,其中债券市场发展较早,发育程度较为成熟,市场行为也更为规范,相关数据资料的可获性和真实性更有保障,因此其制度特征和效率状态更加方便于进行分析研究。以制度分析的方法来解释中国债券市场效率状态改善的经济现实,以效率为前提来分析中国债券市场制度演变的历程,通过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实证研究来解释和验证制度与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但可以探索效率提升和制度演变的内在规律,也能够为中国债券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具体的政策建议。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形成了关于中国债券市场的制度与效率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论文的主题是研究中国债券市场上制度对效率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对效率的不断追求而导致的制度变迁规律,力求描绘出债券市场中制度与效率的系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国债券市场效率优化的制度演变方向。 针对我国的现状,制度是债券市场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对制度的经济学分析是本论文展开研究分析的起点。本论文首先在第二章中系统地研究分析了关于制度的定义、制度的起源和演变、制度的类型与要素以及制度的经济贡献与评价标准等基础性问题。指出制度约束相关行为主体的行为规范,它既可以表现为具体的规则,也可以体现为组织或体制等抽象的形式。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客观实在性。从根本上讲,制度要么产生于对过去的经验和习惯的积累和沉淀,要么是依赖组织权威的强制力来设计和推行的新的行为规则。现实生活中的制度包括强制性制度和非强制性制度、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或者是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制度等等不同的分类形式,但它们都具有对象规定、内容规定、度量标准和奖惩措施等相同的要素构成。制度对相关行为主体具有约束和激励的基本功能,并由此衍生出保障、信息传递和引导资源配置的功能。制度通过对个体行为的调整和制约,实现了其对经济运行的贡献。 债券市场效率是本论文关注的核心问题,债券市场效率也是本论文研究的起点和最终结论的体现,因此对效率、金融效率、金融市场效率、证券市场效率和债券市场效率等概念的规范也是十分必要的。在第三章中,在采取逐级深入的方式对效率、金融效率、金融市场效率等概念进行了厘定之后,又对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进行系统地归纳,并分析了传统证券市场效率理论在债券市场中的有限适用性。传统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考察的重点是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价格对信息反应的效率,并以此作为证券市场效率的标准,它们忽视了证券市场效率的整体性内容。而且债券市场具有与股票市场截然不同的特性,导致债券市场效率具体的表现形式和衡量标准与现有证券市场效率理论之间存在许多不协调之处,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债券市场内外在效率的划分更能清楚地考察和说明中国债券市场效率状况。 对制度和效率的独立研究并不是本论文的中心,本论文的中心在于通过对债券市场的研究来揭示制度与效率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便是本论文第四章的研究主题。制度与效率之间不仅存在着决定与被决定的因果关系,还存在着能动的反作用。人类社会对效率的追求导致了制度的产生,制度是决定效率的关键因素;人类社会对效率的认识会随着时代而变迁,由此又导致了制度的演变。现有的制度保证了效率的实现,并决定了效率的现状,而对效率的更新层次的追求又产生了摆脱现有制度约束的强烈要求,最终导致现有制度发生演变。本章在制度与效率相互关系分析的理论基础上,对债券市场的制度与效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通过债券市场中制度影响范围的不同,将债券市场的制度划分为发行制度和流通制度两大类别,分别通过制度构架和制度特征等方面来考察债券市场制度与发行效率和流通效率之间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具体而言,债券市场制度构架中的市场结构、债券品种等以及制度特种中的审批制度、发行和交易的方式、条件与限制等等都对债券市场效率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制度构架和制度特征的变化必定会引起债券市场效率状况的改变,而对效率追求的演进也会促使债券市场制度构架和制度特征进行调整。 论文的第二、三、四章构建了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并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即债券市场的制度对效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各市场主体对债券市场效率的认知和追求的提升又促使了债券市场制度的变迁。这一命题能否得到实践的检验呢?答案是肯定的。通过第五章对中国债券市场制度演变进程的分析可以发现,作为制度的产物的中国债券市场,自其产生以来就一直体现了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追求,而且随着不同时期和经济环境下对资源配置效率要求的变化,导致了债券市场制度的演变。中国债券市场制度的演变历程,同时也是债券市场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尤其是在微观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重视后,制度变迁明显向市场化的方向倾斜,更加促进了中国债券市场效率状况的改善。 虽然我国债券市场效率在制度变迁的作用下一直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但目前债券市场的总体效率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采用第四章中构建的债券市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国债券市场的现状,论文在第六章中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外在效率和内在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从宏观决策层的角度来看,由于对设立债券市场的总体目标把握尚不明确,因此无法对实际状况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但从现状来看债券市场外在效率处于持续提升中,而且未来发展趋势良好;而对于具体的市场参与者而言,都具有较为成熟和一致的效率评价标准,从筹资效率和投资效率两方面考察的结果显示,中国债券市场内在效率仍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改善空间很大,这也是现在宏观管理层、理论研究部门以及债券投融资实务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 根据制度与效率的相互关系,如果效率存在可改善的余地,那么就应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债券市场外在效率提升所要求的制度创新涉及到国家产业制度改革、市场结构调整等债券市场之外的诸多因素,已经超出了本论文主要讨论的范围,因此本论文关于债券市场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重点放在了债券市场内部。在第七章结束语部分,本论文针对债券市场发行模式、交易机制、券种限制、监管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内在效率改善的可能,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银行业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健康运行是金融良性发展的关键。而银行监管对于保障银行系统的健康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银行业的资产约占全部金融资产的
股权再融资(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EO)是指初次股权融资(也称首次公开发行,IPO)以后的再融资,上市公司实施了初次股权融资之后,在需要大量的现金来满足新项目融资需求或者扩大再生产的时候,再次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的行为。西方现代的“优序融资理论”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早已被普遍证实和接受,然而在我国的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中却出现了“悖论”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