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选择我院康复科缺血性中风病病人,按照中风病诊疗规范,给予常规药物以及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配合音乐、针灸、中药、熏蒸等个性化方案,观察中西医结合个性化康复方案对缺血性中风病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评价中西医个性化康复方案对缺血性中风病病人的治疗效果,评价其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根据选取标准,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邢台市人民医院康复科缺血性中风病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病人60例,按照单纯随机抽样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个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再给予中西医结合个性化康复方案(中医治疗方法+西医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康复治疗方案。西医康复方案:基础康复治疗。中医康复方案包括:中医音乐疗法:根据中医“五型人”分类方法,对病人给予不同类型的音乐治疗,每日2小时,分为早:8:00-9:00;下午15:00-16:00。中药内服:每天一剂,一次100毫升,早晚各一次。针灸:选取肩井穴、肩隅穴、曲池穴、合谷穴、伏兔穴、昆仑穴、太冲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委中穴。病人姿势:嘱咐病人尽量采取仰卧位,对病人采纳常规针灸手法(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分钟,注意避免晕针、断针等反应。中药熏蒸:独活15克,桑寄生15克,羌活15克,秦艽15克,薄荷10克,藏红花10克,檀香15克,五味子10克,细辛6克。将上述药物煎液后用于治疗有功能障碍的一侧,在药液温度较高时利用蒸汽熏蒸患侧,待中药药液温度降低之45℃左右时,用药液将患侧热擦25分钟,每日进行1-2次。每组的治疗与训练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不包括药物治疗),疗程为1个月。病人入院时予康复评定一次,治疗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评定。评定结果纳入统计分析。康复训练期间,观察病人的训练态度,生活习惯,尽量减少干扰。根据治疗前后两组FMA评定法、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评定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I)结果的统计分析,来观察中西医结合个性化康复方案对缺血性中风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实用性。结果:1两组病人,在经过中西医结合个性化方案和单纯西医治疗方案的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FMA)均有显著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病人,在经过中西医结合个性化方案和单纯西医治疗方案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I)均有显著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病人,在经过中西医结合个性化方案和单纯西医治疗方案的治疗后,脑卒中评定(NIHSS)均有显著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治疗过程中未见病人不良反应,此项治疗具有相对的安全性。结论:1缺血性中风病偏瘫病人,在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中西医结合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增强病人训练积极性,可有效提高病人康复效率。2与单独的使用西医康复手段相比,中西医结合个性化康复方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偏瘫病人,康复效果更加明显,可以有效缩短病人康复治疗时间,提升康复治疗水平。3中西医结合个性化康复方案安全性较高,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康复手段。这为临床康复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适合一般病人的康复需求,有利于病人回归社会,具有一定的临床发展前景,符合我国医疗发展的趋势。4中医传统康复手段结合西医康复方法,能够更好的提高康复效果,发挥各自的优势,减少病人及家属的家庭和社会负担。中西医结合个性化康复方案,能够推动康复医疗技术的进步,进而推动传统中医走向世界,与世界先进的康复技术相接轨。这不仅使我国的康复医疗水平得到提高,也减少了国家的经济损失,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