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马斯·格雷的杰作《墓园挽歌》语言流畅华美,意境深远,一直被后世读者认为是英语文学中最好的诗歌之一,同时它也是最常被引用的诗歌之一,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在中国的文学理论中,意境论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本篇论文试从中国诗歌意境论的角度分析格雷的杰作《墓园挽歌》。本文主要从意境论的两个方面来论述:一为诗歌中所表达的诗人心中的原始情意或者意境,一为读者从诗歌阅读中所感受到的意境。除了引言和结论部分之外,本篇论文的主体结构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详细论述中国意境论,抽取和总结了本论文所用到的意境论。论文中所用的意境理论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诗人心中原始意境,主要包括诗歌中所表现的物境、情境、情景交融以及理境。这四部分合而构成诗歌中诗人心中的意境;另一部分是读者通过阅读诗歌所感受到的意境,而读者所感受的意境当然不是诗人心中的原始意境,而是受读者主观情感以及人生经验的影响,融合了读者自己的理解所形成的意境。读者感受到的意境应力求接近原始意境。一般而言,读者意境包括三个相互递进的层次。第一层为实境,也可以说是浅层意境。它是诗歌中描述的在读者头脑中的简单再现,对实境的准确把握是对接下来两重意境正确理解的基础。第二层是虚境,是对诗歌含蓄暗示意义的准确理解。最后一层是化境,是读者的体悟与诗中意境碰撞所达到的圆融、顿悟的一种境界,很少有读者达到这一境界。第二章从诗歌创作方面对《墓园挽歌》进行详细分析,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静谧而又昏暗的物境的分析。《挽歌》中描述的物境时而静谧平和,时而朦胧而又深远,与其情境相对应,抽象感情具象为特定意象,有效地烘托了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第二部分是情境,《挽歌》中诗人表达的感情自然真挚而又动人,可谓符合王国维的标准:“写情则沁人心脾”,具有很强的兴发力量;第三部分是对《挽歌》情境交融的分析,《挽歌》中情与景巧妙交融、结合而成的浑然天成的艺术氛围和境界:情具象而为景,景中含情。第四部分是对其理境的分析,《挽歌》理境融合了格雷对自然、宇宙、生、死、命运的哲思与认识,暗示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模式。《挽歌》理境清新自然,无丝毫劝诫、教育的刻意,读来又使人得到启发。第三章从诗歌鉴赏方面对《墓园挽歌》进行了详尽分析,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这首诗歌所描述的一切在读者头脑中重现的实境。主要读者包括对《挽歌》格律及韵律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特定意象的感知。《挽歌》中读者所感受到实境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第二层是诗歌暗含的虚境。《挽歌》表意含蓄,意境悠远,处处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调动了读者阅读的积极性,具有很强的兴发力量。第三个层次是化境,是由作者的领悟与诗歌中的意境碰撞所产生的一种空灵境界,是一种极大的审美愉悦,类似于禅悟。《挽歌》中意境深远,发人深思。诗中对自然、宇宙及人生的沉思和感悟给读者以启示,促使其进一步深思,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化境从以上三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对《挽歌》的分析集中在对其情、景关系的讨论,以及如何完美的达到情景交融的通灵境界。同时,着重分析《挽歌》对读者的兴发力量,注重在阅读中,读者情感的参与。《挽歌》的意境美深远而又耐人寻味,激发读者不尽的探讨。总之,本篇论文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用中国意境论对《墓园挽歌》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以前没有发现的美的。从这些分析中,《挽歌》的美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对其理解也随之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