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已经走过了20余年,回顾和总结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00年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三个重要文件,从此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中小学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和突破,但是信息技术课程内部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矛盾,却阻碍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很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发现:现有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重复交叉,没有明确的分水岭;课程内容滞后,没有综合考虑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中小学课程知识模块缺乏体系性建设等问题。这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衔接问题障碍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需要加以解决。本研究以柳州市鱼峰区初一年级新生为研究对象,从初中信息技术老师的视角,通过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比较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试图摸索和寻找出解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衔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工作中,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科学选择、开展,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本论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概述,对本研究的背景、现状、目的、意义进行阐述;对研究内容中的核心概念:信息技术课程、中小学衔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衔接进行界定,并阐述本研究的整体思路和研究内容,以及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衔接的主要理论基础。在本次研究中运用了系统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螺旋式课程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衔接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和问题进行了分析、解析,并运用相关理论思考,初步地提出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第三部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发展历程的了解、分析、对比,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置的理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置。并通过对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内容的分析、比较,发现目前我们在课程内容衔接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弊端。同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第四部分以柳州市鱼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例,通过对相关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以及对我国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并探索相关的解决办法和途径。第五部分就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衔接问题,从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培训、相关研究机构对教材的编制、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课程内容衔接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的结论:要解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首先应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科学选择课程内容,从而构建合理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体系,在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同时加强不同学段信息技术教师的校际交流学习。通过各种平台和方法,积极探索解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衔接的办法、途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