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的大型回顾性研究已经证实,对于基线体重指数(BMI),二甲双胍在不同体重人群的降糖效果没有差异性。中国缺乏二甲双胍在不同体重人群中的疗效是否相似及安全性的研究,而且在临床治疗中也存在二甲双胍治疗对于正常体重人群体重下降是否过多的疑虑。另外,目前临床治疗中三分之--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二甲双胍单药最大剂量为1500mg。选取1500mg治疗剂量进行研究分析,该结果可以对临床二甲双胍单药1500mg治疗不同基线BMI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实际参考意义。目的:在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T2DM)的患者中,研究不同基线体重指数(BMI)和二甲双胍(1500mg)治疗血糖控制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为开放标签前瞻性的多中心研究。根据受试者的基线BMI,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受试者按照1:1:1的比例分为3个BMI亚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BM1亚组根据2007年中国指南定义:肥胖是指BMI≥28kg/m2,超重是指BMI≥24kg/m2且<28kg/m2,正常体重是指BMI≥18.5kg/m2且<24kg/m2。每个BMI亚组包括69名受试者,考虑有10%的脱落率。入选研究的受试者服用16周二甲双胍(二甲双胍×R)。起始剂量为500mg/天,每天一次,随晚餐口服,随后剂量上调,每周增加500mg,一直增加到1500mg/天,除非受试者不耐受或发生低血糖。第4周及以后,如果FPG>7.0mmol/L (126mg/dL),每天的最大剂量可以增加至2000mg/天(口服,每天一次,随晚餐服用)。患者入选研究后, 每4周进行一次随访,直至第16周。有效性数据收集:基线和第16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值,每4周空腹血糖FPG检测值。安全性数据收集:患者进入研究后每4周收集不良事件,并评估和研究药物的相关性。统计方法:采用SD最大值1.0,组间差异值0.25%,可信区间为95%,得出样本量每个亚组分别为69例(含10%的脱落率)。有效性分析人群为FAS人群。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疗效性分析。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16.0。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共有251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该研究的1500mg治疗组,正常体重组为85例,超重组为84例,肥胖组为82例。FAS集人群:正常体重组76例,超重组77例,肥胖组76例。疗效性结果:1500mg治疗组HbA1c第16周与基线相比的变化及组间差异:HbA1c(%),总体均值下降1.87%,正常体重组下降1.97%,超重组下降1.87%,肥胖组下降1.76%;3组间比较P值为0.330,故对于不同基线BM1人群,HbA1c下降在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之间未存在统计学差异。1500mg治疗组FPG第16周和基线相比的变化及组间差异:FPG总体均值下降1.914mmol/L,正常体重组下降1.896mmol/L,超重组下降2.041mmol/L,肥胖组下降1.802mmol/L,3组间比较P值为0.742,故对于不同基线BM1人群,FPG下降在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之间未存在统计学差异。在正常体重组,BMI在第16周均值为21.96kg/m2,较基线下降0.53kg/m2。安全性结果:1500mg剂量组中,和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主要为腹泻,腹部不适,呕吐,腹胀;未出现低血糖事件和乳酸性酸中毒事件。该结果和以往研究结果相似。结论:本研究二甲双胍单药1500mg治疗组中,二甲双胍有良好的降糖效果,不同基线BMI对于二甲双胍的疗效没有差异性。在正常体重组,未发现过度的体重丢失。二甲双胍的安全耐受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