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西藏玛依岗日地区南羌塘印支期增生造山带中部,该增生造山带卷入的地质体主要为晚古生代岩块,近年陆续在其内发现不同属性的早古生代岩块,但是,对早古生代岩块的研究十分薄弱、认识分歧较大,本文以增生造山带理论为指导,对玛依岗日地区早古生代岩块的组成、分布、成因、构造演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该研究对于探讨南羌塘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造、岩石、同位素年代学在玛依岗日地区新厘定出俄久卖岩组、母爱山岩组和本松错岩组,分别在俄久卖岩组花岗质片麻岩和本松错岩组花岗质糜棱岩中获得岩浆锆石U-Pb年龄463.7±7.5Ma和472.6±3.4Ma,并在母爱山岩组浅变质岩屑砂岩的碎屑锆石中获得465±2Ma的加权平均年龄和430.1±4.1Ma的最年轻年龄;表明三个岩组原岩均应形成于早古生代。鹦鹉螺类和笔石类化石鉴定结果证实塔石山、温泉沟地区浅变质地层为下古生界-泥盆系。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俄久卖岩组和本松错岩组的原岩形成于活动陆缘,而母爱山岩组为早期洋岛残留;沉积相和生物组合研究表明塔石山、温泉沟下古生界形成于滨-浅海环境。区域地层化石和岩浆事件对比及年龄谱分析显示俄久卖岩组位于龙木错-双湖缝合线以北,为北羌塘变质基底,在前晚奥陶世具有冈瓦纳亲缘性,但从晚古生代起偏向亲扬子;母爱山岩组、本松错岩组及塔石山、温泉沟下古生界均位于龙木错-双湖缝合线以南的增生杂岩带中,且在均具有冈瓦纳亲缘性。位于增生杂岩带中的早古生代岩块可分为两部分:下部为以母爱山岩组为代表的俯冲增生杂岩,岩石内部普遍发育矿物分异定向形成的面理S1,并以S1为变形面发生韧性剪切变形,发育同斜褶皱形成轴面劈理S2;上部为南羌塘陆缘沉积,包括塔石山和温泉沟下古生界,内部以层理面S0为变形面,发生韧性变形,形成构造置换面理S1。二者之间为逆冲断层带,本松错岩组糜棱岩形成于逆冲断层带中。通过构造解析认为S1、S2所反映的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挤压分别记录了古特提斯俯冲及其后的碰撞方向,碰撞事件发生于晚三叠世(~214Ma)。其后,玛依岗日地区早古生代岩块经历了晚三叠世-早侏罗世(196-189Ma)的伸展拆离及晚白垩世(~80Ma)的地壳加厚、隆升及其后(~70Ma)快速剥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