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社会进步思想是马克思以人类进步为价值坐标对社会发展进行实践考察的重要理论成果。在理论关联上,马克思围绕人类社会进步展开的一系列思考一直都是他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最具人本气质的理论组成部分,集中展现了马克思本人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人文关怀。在现实场景中,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社会发展价值意义的探讨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历史发展究竟是不是在迈向进步,怎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这种人类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已经成为了人们在当前社会实践中首先要揭示的现实问题。究竟该如何回答这些现实问题,马克思社会进步思想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资源。以发掘经典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为研究指向,本文从两个方面展开对马克思社会进步思想的理论探讨。一方面,分析梳理马克思社会进步思想的理论发展脉络,指出实现社会进步相关思想体系化的理论可能,初步概括出马克思社会进步思想的三个理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以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现实为实践平台,以既有的马克思社会进步思想为理论支撑,发掘两者在实现社会进步过程中的现实关联,实现马克思经典理论向社会发展现实的实践回归。从上述理论研究指向出发,本文用七个章节展开相关问题的具体论述。 第一章是论文的导论部分。主要阐述文章的选题价值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论文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作简要介绍。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理论需要,是本文研究马克思社会进步思想的主要原因。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进步观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马克思的社会进步思想历来都是相关理论研究的热点。马克思在社会进步主体、社会进步动力、社会进步尺度、社会进步表现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思考,一直都是国内外学术界研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时经常引用的内容。但是,理论界对社会进步思想的援引和论证,多是出于关照社会发展理论完整性的理论需要,专门进行马克思社会进步思想研究的理论专著尚不多见。 第二章考证社会进步概念。从实质内涵、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概念考察,定位社会进步的概念特征和准确内涵。对社会进步概念进行辩证思考是我们准确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实际意义的前提。我们对社会进步的理解不能是僵化和形而上的,社会进步内涵必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生成过程。马克思把对社会进步概念的理解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连接起来,为社会进步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确立了实践生成论基础,也为我们理解现阶段社会发展脉络提供了理论起点。 第三章对马克思社会进步思想进行理论考察。从历史纵向角度看,马克思社会进步思想有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展开各种现实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肯定性考察、否定性考察,最终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历史超越。在历经多个确立验证过程后,马克思最终形成了以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社会进步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仍然遵循马克思基本的社会历史观,在内容上初步具备了实现理论体系化的现实可能。 第四章对马克思社会进步思想进行理论梳理。重点梳理社会进步内在根据和实践主体,详细分析了内在动力和实践主体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统一。马克思社会进步思想以人类主体性和历史规律性为研究重点。主体性是社会进步最显著的本质特征,人类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又是社会进步的受益人。规律性是社会进步第一性的特征,客观社会历史演进规律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主体性的张扬必须以历史规律性为界限。对自身主体性的强调和对外在历史规律性的尊重,共同构成了社会进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体两面。 第五章探讨马克思对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理论思考。马克思社会进步思想中关于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思想非常丰富。既有生产力发展评价尺度,又有人的发展评价尺度,同时也蕴含着交往关系评价尺度的理论倾向。马克思认为,交换活动构成了人类活动的本性,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存在着用以考量社会进步的理论可能。交往关系尺度实际上是生产力发展尺度和人的发展尺度的实践结合。交往关系评价尺度的提出并不是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某种创新,而是上述两者经典评价尺度的相互融合在更高层次上的集中体现。 第六章是马克思社会进步思想理论梳理的最后一部分,本章以社会进步的动态发展过程和实践表现形式为主要论述对象。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一致性、全面性、复杂性、代价性做了理论分析,从经济发展态势、社会文化氛围、社会发展理念、社会治理模式四个方面对社会发展理想状态进行理论描述。明晰社会进步的各项理想坐标,推动经济发展,营造文化氛围,更新发展理念,优化社会治理。以坚定的信念、理性的心态、不竭的智慧,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七章探讨马克思社会进步思想的实践价值。中国社会当前正在进行的低代价社会发展模式探索、社会创新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公平效率观培养、社会道德诚信体系构筑、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等实践活动与马克思社会进步思想有密切的理论关联。低代价发展论、社会发展创新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内容直接契合了中国社会的实践发展需要,能够为当前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颇具价值的理论指导。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方向,“五位一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发展目标。因此,从这一重要现实意义出发,我们必须从全面构建和整体发展的角度,努力挖掘马克思社会进步思想现实解释能力,让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重回实践生活。这既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有成果,也代表着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拓展当前社会实践的关键环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