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药产业是包含药品研发、生产、销售及与药品相关的其他经济活动在内的集合,一方面具有“经济性”,通过市场竞争能够为制药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药品又关系到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定,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从而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随着市场化改革、产业化改革以及医疗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化学制药产业实现了从政府垄断向市场化的转变,然而由于其较为显著的社会影响性,政府并未放松对该产业的管制或是取消进入门槛。在此同时,我国制药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也已然成为药品的生产大国和进出口大国,但是在这些卓然的成果的背后,我国制药产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如企业生产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市场结构散乱等。在全球及欧美等制药产业发达国家,由于制药产业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而呈现出高集中度的市场格局,这与我国制药产业的现状存在反差。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的逐步实行,我国制药产业市场格局有所改善,但原本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在把握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管制情况和进入壁垒情况的基础上,本文选取1999-2007年数据,从新进入企业的角度出发,对于新进入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市场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和其面临的退出风险作出了实证研究,并对整个产业的进入退出情况、产业生产率情况以及市场集中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为了克服进入壁垒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成功进入市场,新进入企业一般具有比在位企业更高的生产率水平。这些进入壁垒主要源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等经济性壁垒和政府管制、寻租行为、“关系”网络导致的非经济性壁垒。但是针对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的现状来看,规模经济壁垒并不高,同时繁杂的政府管制条例并未构筑起高制度性进入壁垒。进入壁垒对于在位企业的“保护作用”被削弱,从而使得化学原料药产业并未出现制造业普遍存在的新进入的高生产率企业反而面临高退出风险的现象。拥有较高生产率的新进入企业往往在经营初期生产规模较小,而初具生产规模扩大能力的在位企业又面临相对较高的退出风险,这是导致我国化学原料药企业生产规模小且市场集中度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制药产业尤其是化学原料药产业的进入壁垒并降低退出壁垒,完善市场化调控机制,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能够提高制药产业市场集中度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