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旨在通过比较、分析这些称谓语的译文,找到评价称谓语译文的标准和翻译称谓语的原则。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强调认知语境在推导说话者交际意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它认为交际本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即接受者对客观物理世界的心理假设。认知语境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接受者动态选择的。接受者在推理的过程中往往选择那些比较明显比较容易获取的语境进行推理。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合理的阐释了翻译过程中源语作者的意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译者的翻译策略等方面的问题。翻译被看作是一种由两轮交际活动构成的语际交际,而译者是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在第一轮交际中,译者作为受众,要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在第二轮交际中,译者作为交际者,要通过恰当的译文把他(她)对原文作者意图的理解展示给译文读者。《红楼梦》被誉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集中描写了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由盛到衰的全过程。书中出场人物达几百名之多,人际关系复杂,称谓众多。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中的称谓语是反映复杂人际关系、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语言符号。在对外传译过程中,如何有效传译原作中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不能不引起译者以及翻译研究者足够的重视。称谓语是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语言、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的不同,英汉称谓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汉语中的称谓语是描述性的,数量多且对年龄、性别、血亲都有明确的区分。英语中的称谓语数量少,比较泛化。本文将收集到的例子中的称谓语分为六种类型:中性称谓语、尊称、谦称、拟亲属称谓语、绰号和谑称。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从认知语境和意图两个角度对它们的译文进行分析、评价。中性称谓语翻译时,主要讨论了那些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的中性称谓语的翻译。英语中有对应词的中性称谓语一般可以字面翻译,可《红楼梦》中部分中性称谓语传达了说话人一定的感情色彩,翻译时要选择恰当的词来翻译。汉语中有谦称,而英语中没有谦称这类词,字面翻译可能给目的语读者造成误会,大多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敬称在汉语和英语都存在,译者在正确理解原文作者意图的情况下选择英语中意思最接近的词来翻译。敬称有时不是用来表示尊敬而有其他的意图,翻译时要根据不同的交际意图来选择称谓语。拟亲属称谓语在汉语中比比皆是,英语中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使用。拟亲属称谓语是用来缩短说话人之间的距离,使交际顺利进行的。不同的动物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文化意象,这是绰号翻译中要考虑的。绰号是能代表被称呼者的明显的特征,翻译时要准确传达该特征。同一词在不同语言中的联想意义会影响谑称的翻译,谑称是用来侮辱被称呼者的,这种侮辱的意图要在译文中得到体现。在评价称谓语译文时,既要看它是否传达了原文想要表达的意图,又要看读者理解它时是否需要过多的处理努力。在具体翻译称谓语时,译者应当努力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待相吻合:首先,译者要识别原文作者使用称谓语的意图;然后,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交际期待进行估计;最后,译者需将自己对原文作者意图的理解,转换成不需要过多处理努力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