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同时也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实现,使教育公平得以更好地体现,研究义务教育均等化问题对教育公平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006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首次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随后政府部门和研究者重点关注义务教育均等化问题,由此可见义务教育均等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从义务教育均等化涵义入手,并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对其进行进一步阐述。选用合适的义务教育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来对长沙市2016年全年的义务教育均等化情况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研究长沙市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该指标体系包括义务教育机会、义务教育过程和义务教育结果三个层次的均等化评价指标。在义务教育机会方面,长沙市各个区已经达到完全均等,但是随着长沙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对义务教育机会的需求持续上涨,长沙市中小学各个班级招收人数过多,形成了“大班额”问题。在义务教育过程方面,长沙市各个区义务教育过程均等化水平总体情况较好,优于国家标准。但是各个区有所差异,这就使得人们更愿意选择义务教育过程均等化水平较高的学校,导致“择校热”问题。在义务教育结果方面,长沙市各个小学已完全实现均等化,而初中还未完全达到,随之产生了“重点班”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长沙市各个区之间的经济水平不一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约束、法律和政策方面的保障不足以及学校教育理念和管理能力的差异。结合长沙市义务教育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推进长沙市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在财政方面,政府要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支出。在经费保障方面,必须建立责任倾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此同时需要完善监管制度,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统一办学的基本标准,从整体上平衡教育资源的分配。当然,还可以从师资角度着手,建立教师流动和培养机制。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网络教育资源已迅速发展,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教育资源的共享,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义务教育过程的均等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