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平衡——托马斯·卡莱尔对“机械时代”的回应

来源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6s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马斯·卡莱尔是英国19世纪——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最重要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评论家之一,其作品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真知灼见,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卡莱尔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批评肇始于他在各类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批评性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在1829年为《爱丁堡评论》撰写的《时代特征》一文。文中卡莱尔敏锐地指出普遍存在于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病症,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自己所身处的那个时代,并给它下了一个精准的定义,即“机械时代”。在此定义背后,是卡莱尔对这个患病的时代的深切忧虑。此后,卡莱尔著书立说,写下大量激情澎湃、发人深省的力作,以期唤醒世人,医治社会病症,《拼凑的裁缝》、《英雄和英雄崇拜》和《文明的忧思》都是明证。 在这几部著作中,卡莱尔为时代选择了一条平衡发展的道路,试图实现其关于有机社会的构想。在作家眼中,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尽管经济蓬勃发展,社会不断进步,隐藏于繁荣背后的却是巨大的精神危机,机械化不仅占领了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也侵蚀了人们的心灵。作为回应,卡莱尔把精神关怀和经济繁荣的平衡协调发展作为一个健康的有机社会的首要条件,并据此开出了一系列治病救世的良方。可以说,卡莱尔开具的各类药方都遵循了平衡这一主导思想。不仅如此,卡莱尔作为文学家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其对于平衡的追求。
其他文献
虹影是在祖国大陆之外笔耕不辍终获海内外文化届和读者认可的海外华人作家之一。研究虹影代表作之—《饥饿的女儿》与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英译本Daughter of the River在国内外
双关语是通常出现在英文广告和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语言现象。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双关语现象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之一的图形背景理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