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祖宗像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zcents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属为留住先人的遗容而制作的具有纪念性的像即祖宗像。它包括了考古发掘中所出现的墓主像、传统宗祠中所供奉的卷轴画祖宗像、族谱家谱中的雕版印刷像及泥质、木质或者其他材质的立体三维的祖宗雕塑像。就血源性而言,他(她)既可以是某一个人的先人,也可以是一个族群的祖宗。祖宗像诚然以人物为对象进行造型,但它区别于普通的人物写真和人物肖像。它在明清两代十分盛行,无疑是具有研究价值的,但是却长期不被学术界所关注。祖宗像在明代兴起兴起之前,有两个源流,一个是地上的,自先秦时期的“尸”,再到汉以后的“主”和“像”,并最终形成“像”的传统;另一个是地下世界的,即保存至今并且一直被发掘出土的壁画墓中的墓主画像以及其他墓穴中的墓主雕塑像。这两条线索可以互为印证,从地上的尸、主、像的演变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祖宗崇拜是如何一步一步从演化成祖宗像这种图像性载体的;从先秦至明代的墓主像的演变过程,我们则可以看到这种形象是如何从侧面转化成正面、从立像转化成坐像的。祖宗像具有严格的程式,与佛像或道教的形象十分类似,比如坐姿占据主流,成为标准姿势,无论是画像还是雕塑像都是如此。如果单单讨论画像,也可以将其区分为全身像与半身像;此外,根据画面人物的数量的不同,则可以分为单人像、双人像、三人像等,当历代祖宗都绘制于一幅作品上时,还会出现群像(或称“代图”)。从材料来看,祖宗画像的材料包括纸、绢、麻片、树皮等物。祖宗雕塑像的材料多为木和泥,也包含了石、陶瓷、金属、雕漆等。这些都根据不同的经济实力、地域资源、审美喜好以及方便程度而定。本文主要讨论了坐像、半身像和立像这三种类型。它们基本上符合明清祖宗像流传到现在的状况,即坐像最为常见,其次为半身像,再次为立像。祖宗像通常有固定的程式,尤其反映在服饰、姿势、男女位置等方面。即使是在脸部五官的描绘上,通过历代画工们的总结归类,也将程式性的要求一步一步地落实到了整个画像系统之中。雕塑像中,程式性特征更为明显。从制作时间来看,绝大部分祖宗像是在像主死后才进行,只有少数祖宗像是在像主生前完成。后者在现代中国的乡村及城镇的基层群体中依然流行,老人生前拍一张标准的头像就是如此,不过照片只有像主故去之后才被正式使用。明清祖宗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社会现象。比如,有些画像中并不忌讳对生理缺陷的描绘,常常出现像主一目失明的现象。结合文献材料,我们发现当时士人对于外型上的缺陷看得很淡然,相互之间有一种相互嘲弄生理缺陷的习气。女性画像中,手和足通常被隐藏在衣服中间。它反映出社会公众轻视女性而家族成员中却有一种对于女性的保护意识。一件画像或者雕像之所以被视为祖宗像,与它所处的场合有着紧密关系。离开这一场合,它作为祖宗像的意义就会发生改变。通过自汉代丁兰刻木故事而始的这一图像传统,我们可以看到祖宗像的神性特征始终没有消失,即使是在明清两代世俗传统如此浓厚的时期也不例外。整体来看,所有的祖宗像几乎都在传达这样一个观念:先人的肉身虽然逝去,但是他们仍然以像的形式经常性地参与到后人的日常生活中来。
其他文献
<正>一、清代佚名皇子像:一件祖先像当我们凝神面对一位陌生人,一定会注意到他的某些外貌特征——比如面部的痣。当这位右侧法令线下有痣的老年男子成为一幅穿着清代贵族服装
225200江苏省江都市人民医院眼科    资料与方法    2003~2007年间采用包裹法带线羟基磷灰石(HA)[1]眼台植入29例,29只眼,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6~62岁;急诊眼外伤8例,硅油眼12例,绝对期青光眼9例。  材料:采用博奥普HA眼台,眼台直径分别为18mm,20mm,22mm,微孔300~500μm。手术方法:常规作眼球摘除;在四直肌剪断前,用5~0尼龙编织
为了解决并发多产品试验下多设备申请冲突和闲置问题,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试验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并发多产品试验约束的试验设备排程模型。分析了产品试验可分阶段离散实施特性
摘 要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球内异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2004年之间完成的眼球内异物经玻璃体切割手术取出的临床效果及追踪观察。结果:本组17例17眼均一次手术成功取出眼球内异物,视力不同程度得以提高,其中最佳视力为1.2。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治疗眼球内异物尤其是非磁性异物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手术 眼球内异物    我院自2004~200
如今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地发展,网络技术也得到了愈发的普及。在人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当中,网络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信息获取工具的角色。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利用网络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