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及靶向生物治疗,疗效未达到预期效果。中医药治疗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我们经过多年临床治疗与研究,发现实体肿瘤具有典型的四个阶段,即围手术期、辅助治疗期、随访观察期及姑息治疗期,各有不相同的证候特点,故提出大肠癌的中医治疗应按四个阶段分论。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核心和关键是辨证论治,证候是治疗的基础和前提。证候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证候研究主要分本质研究与证的规范化研究两个方面方面。以往研究大肠癌是回顾性研究且作为一个均质体,个人主观性强,因而缺乏可信性。对于大肠癌证本质的研究涉及指标多,重复性差,不符合中医的整体观思想。目的: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客观总结辅助治疗期大肠癌患者各中医证候特点,为大肠癌中医证候诊断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应用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从蛋白质组的差异表达角度揭示辅助治疗期大肠癌各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本研究对179例辅助治疗期大肠癌病例进行横断面、前瞻性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归纳出辅助治疗期大肠癌中医证型,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索大肠癌各证的症状,及其对该证的贡献度。对32例辅助期大肠癌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阻证及无症状组患者血清以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双向电泳后经不同波长光激发扫描得到不同样品的蛋白质组图谱,经DeCyder Image QuantTM V6.5软件分析,选择表达与无症状组相差均达1.2倍以上的蛋白作为差异蛋白,并进行质谱鉴定。结果:1.对179例辅助治疗期大肠癌病例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将其中医证候分为四类,分别是:湿热蕴结大肠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阻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归纳出上述四类证候的主要临床症状。2.经蛋白质组学分析,最终被确定的差异蛋白质有11个:前白蛋白原、硫酸酯糖蛋白-2、血清结合素前体、β-GDP解离抑制因子、锌指蛋白416、载脂蛋白A-I前体、簇蛋白、CD5分子样前体、转铁蛋白、触珠蛋白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结论:1.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可用于辅助治疗期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今后可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规范辅助治疗期大肠癌的证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2.初步证实大肠癌的不同证型可能相同蛋白质表达量引起,是该证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