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者权益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_qi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从理论角度探讨消费者权益公益诉讼的概念性问题。首先分析消费者权益公益诉讼在我国产生的社会背景。接着,阐述消费者权益公益诉讼的内涵与特征。第二部分详细研究建立消费者权益公益诉讼制度的依据,探索构建消费者权益公益诉讼制度的意义。其中,依据包括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两个方面。其中,关于理论基础主要从诉权理论、人民主权理论和的发展两个角度进行论述。第三部分是对消费者权益公益诉讼制度的比较法研究。主要介绍了美国的消费者集团诉讼制度、英国的检举人诉讼制度、德国的消费者团体诉讼制度以及日本的消费者选定代表人诉讼制度,对以上各种公益诉讼机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的政策、程式以及实际效用进行分析。在介绍各国情况的基础上,加以比较总结,为我国构建消费者权益公益诉讼制度提供借鉴。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国消费者权益公益诉讼的现状,列举了相关的典型案例,分析了目前我国在消费者权益公益诉讼方面存在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和立法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和公信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诉讼主体的法律素养和实践积累都有待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对消费者权益公益诉讼的了解和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现实问题。第五部分主要列举了消费者权益公益诉讼制度构建中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原告资格问题、诉讼费用的负担、举证责任的分配、损害赔偿之诉的可行性、对消费者权益公益诉讼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消费者权益公益诉讼的特殊审判制度等问题。对我国消费者权益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其他文献
宗教是人类历史文化上一种源远流长而普遍的现象,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存在着宗教,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
情与法的关系在中国语境下是历久弥新的话题。本文从历时性考察我国“亲亲相隐”制度的变迁,以考察我国情与法的关系。借用涂尔干的分析范式,通过亲亲相隐制度的变迁这种外在
劳动是人类能够获得生存和取得生活资料的基本手段,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劳动权不仅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因
由于近几年国内矛盾增多、纠纷逐渐复杂化、多样化,法院出现了“纠纷井喷”的窘迫,我国由此诞生了一项本土化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司法确认制度,它由我国法院首创,经
近年来,人们通过地下挖掘行为解决空间拥挤、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侵权事件。为加强从事地下挖掘行为的经营者的责任,《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地下挖掘致害责任这一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与一百一十多个国家缔结了“双边投资协定”(BITs),在新近缔结的一些BITs中我国一揽子接受了ICSID仲裁管辖权,认真评估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补救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其带来的经济产值越来越大,各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驰名商标作为其中的主要部分受到了各国更多地重视。从《巴黎公约》提出驰名商标保护以来,近
本文首先从商标的淡化含义说起,分析了商标淡化的表现形式及商标淡化的社会影响,即1、对商标权人的影响.2、对商标淡化行为人的影响.3、对其他经营者的影响.4、对消费者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