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更是中国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自19世纪起,《红楼梦》就开始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世界。迄今为止,大卫·霍克斯以及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是世界公认最权威、最经典的译作。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颇具审美价值。据统计,《红楼梦》中的诗词达100余首,可见诗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诗词中较多特殊修辞的使用,如谶语、谐音、双关、用典、隐喻等,为提高作品审美价值与增强艺术特色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中英文之间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诗词翻译的艺术传递无疑会受到限制。正是这亘古璀璨的艺术特色与其翻译的复杂性决定了《红楼梦》诗词翻译的研究价值。本文将引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结合权威译本探索《红楼梦》诗词翻译的艺术性再现。翻译美学认为,翻译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再现的过程。因此,本文首先从审美客体的层面,即从形式系统与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对《红楼梦》诗词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诗词音韵、措辞、句式、意义传递、意象构造以及风格显现等方面的特征。其次,通过权威译本中的经典个案分析,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两方面来探究《红楼梦》诗词英译损失的根本原因,即从双语语言系统的融合差、译者中介的表达倾向以及接受系统的限制性进行分析。再次,从审美主体的层面对《红楼梦》诗词英译艺术再现的翻译策略进行总结。一方面,根据《红楼梦》诗词艺术的层次性,译者可以采取形式模仿与超形式模仿的翻译策略再现源语艺术特征。另一方面,从信息接收的完整性来看,译语读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接受系统以最优化地接收源语信息。最后,通过系统分析,本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根据审美客体的本体属性,发现《红楼梦》诗词英译的艺术再现具有层次性。第二,诗词具有一定的不可译性,尤其是某些仅以汉语为载体才能显现的艺术特征,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艺术损失会更大。第三,尽管《红楼梦》诗词英译的艺术再现受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的限制,但审美主体可以采取有效的补偿策略从而最大化地迁移原语艺术特征,这对诗歌翻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