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研究——基于体育课程的评价指标构建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la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健康在高等教育中被越来越重视起来,然而,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的状态,而是在心理上,社会适应能力上全面的一种完好状态,那么,在高等院校中体育课程则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学生健康发展的重任,体育课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体上的健康,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在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发展,那么,如何通过体育课程观察、测试、反映,甚至是以体育课程为平台评价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则成为体育研究领域内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构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目的,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综合了有关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即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总和,其构成要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个体适应环境空间角度分离可以分为:环境适应取向、人际适应取向、个体发展取向,其特征是过程性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发展过程,提出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发展之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论证了体育课程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原理,并且提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借助于体育课程所塑造的特殊平台可以进行评价的理论分析:个体(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具体的时间段内(大学生活学习期间)、在相对稳定的环境(大学校园环境)中选定统一指标,并用同一标准进行衡量是可以进行比对的,而这种个体间的比对就是评价的可行性所在。 本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论证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哲学、管理学及其他理论基础。并且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目的:客观公正的测试、描述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状况;配合体育课程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信息;促进大学生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激励大学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发展终身体育的健康意识。评价原则:全面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分析论证了各级评价指标:环境认知包括社会角色、社会约束、民主意识,环境适应包括信息收集、信息鉴别、应变能力、生存能力,人际适应主要包括人际沟通、互动状态,个体认知主要包括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个体行为主要包括抗挫折能力、竞争手段、协作行为、自我学习以及现代生活方式选择等,并进一步应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之间的权重分配。为了丰富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最后,对评价方法作了简单的分析论证,即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其他文献
一、前言街头食品是指在城镇的街道或其它类似的公共场所,由商贩制作和(或)销售的即食性食品。其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并在迅猛发展,由此带来诸多公共卫
周末,我们几个家庭相约去了尼山水库野外烧烤。到了目的地已经是中午了,我们来不及欣赏周围美景,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备的烧烤用具和食物一~拿出来。准备开始自助烧烤了。有铺垫子的
如今,人类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虽然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鸿沟,促进了教育的变革。其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变革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使得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打破了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教育领域也跟随时代的步伐,引进现代科技辅助教学。新课程改革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作文教学带来了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使作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小学教师已经尝试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