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温度对储粮安全水分及微生物活动速率的影响,重点对储藏过程中小麦、玉米和稻谷水分、温度和储存时间等参数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试验获得的基础参数可以作为分析粮食霉变以及粮食品质变化的参考依据,可对粮食储藏的安全性风险进行科学评价,从而确保粮食储藏的稳定性,降低能源和人力消耗,提高粮食储藏的效益。将水分含量为12.5%~15.5%(梯度为0.5%)的小麦、玉米和稻谷样品,在20、25、30和35℃的恒温恒湿箱中进行储藏,检测粮食样品总带菌量及菌相的变化,重点关注曲霉(如灰绿曲霉,局限曲霉等)和青霉的数量及种群变化,综合优势曲霉的总带菌量作为储粮安全水分的界定标准,并用SPSS进行显著性分析,从而确定其安全水分值。温度是影响储粮安全水分变化的重要因素。储粮安全水分值随着温度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模拟储藏温度每增加5℃,相应的安全水分值降低0.5%;20℃时小麦的安全水分值为14.0%,25℃、30℃和35℃下则分别为13.5%、13.0%和12.5%;同一温度下,玉米和稻谷的安全水分值相同,均比小麦安全水分值高1.0%。此外,温度还可影响粮食安全储藏的时间,对于同一水分含量的粮食样品,随着储藏温度的升高,霉菌增加速率变大,安全储藏期限缩短。新陈度不同的粮食样品在储藏过程中微生物活动活动速率不同:在25℃下,水分含量为13.0%(安全水分以下)的新小麦和陈小麦储藏中总带菌量均没有太大变化,但陈小麦中灰绿曲霉量却缓慢增加;水分含量为15.0%(安全水分以上)的新小麦和陈小麦储藏中总带菌量发生明显变化,灰绿曲霉量增加迅速,其中陈小麦中灰绿曲霉的增加速率更大,储藏结束时与原始相比增加了五个数量级。微生物活性指标可较准确的体现安全水分附近储粮的微生物活动状况,水分含量处于安全水分点及其以下粮食样品,在储藏过程中微生物活性值均不超过150u,且变化幅度较小;而一旦样品水分含量高于安全水分值,其对应的微生物活性值在储藏结束后都会有显著的升高,在25℃下,水分含量比安全水分值高0.5%的玉米和稻谷样品储藏35d后,其微生物活性值分别比原始时增加了685u和608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