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事务》与美国的伊拉克政策——一种文本解读和分析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9706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交事务》是美国乃至世界国际关系领域的一本声名显赫的期刊,几乎成为世界各国国际关系学者研究国际关系、了解美国政策趋向一本案头必备。它非常关注美国及世界上最为热点和前沿的问题。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伊拉克问题成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也成了《外交事务》讨论非常激烈的一个热点。   从1991年以来,以2003年伊拉克战争为界,《外交事务》有关伊拉克问题的讨论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2003年以前对萨达姆政权的遏制与制裁阶段,2003年以后的伊拉克重建阶段。由此时间为界,《外交事务》对伊拉克问题的讨论前后的侧重有所不同。2003年之前更多的文章是讨论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对伊拉克和伊朗的双重遏制政策,是否推翻萨达姆政权、伊拉克WMD与武器核查问题等问题,而2003年之后的阶段则重点在如何在战后的伊拉克建设一个民主政权、如何和什么时候从伊拉克撤军、撤不撤军的问题上。无论是哪一个阶段,《外交事务》对伊拉克问题进行的讨论都相当的激烈,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观点。   第一部分讨论对伊拉克经济制裁问题、双重遏制问题、是否推翻萨达姆政权问题、WMD与武器核查问题。   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实行了长达十四年。经济制裁所引发的问题引起了《外交事务》相关文章的广泛讨论。对于这样一次历时最长的经济制裁,有人认为它达到了把萨达姆困在盒子里(in cage)的目标,减少了萨达姆的可支配收入,进而也就阻止了萨达姆制造和拥有WMD,并因此认为经济制裁达到它所要达到的目标。但是反对经济制裁的人则认为,经济制裁给伊拉克造成了比WMD更大规模的伤亡,给伊拉克带来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伊拉克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无暇顾及民主的政治要求。而萨达姆则利用经济制裁给伊拉克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大肆宣传,把经济制裁的灾难转嫁给伊拉克人民,而他则通过走私仍能够支配大量的资金,用以发展WMD。因此,反对经济制裁的人就认为经济制裁不但没有达到把萨达姆困在盒子里的目标,还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道德包袱,在伊拉克和阿拉伯世界激起了很大的反美情结。虽然经济制裁遭到了强烈的批评,但是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只是经过了一系列微小的改动,最终并没能够取消。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在伊拉克陷得很深,可选项太少。   克林顿政府同时打压伊拉克和伊朗的“双重遏制”政策。双重遏制如这部分批评者所说,更多的是一句口号,而不是一项政策。双重遏制也就是不象美国之前的对伊拉克或者伊朗的政策那样,利用一个国家来对付另一个国家,而是同时对伊拉克和伊朗进行打压。双重遏制的支持者认为双重遏制体现了美国中东政策的新的特点,但是他们并没有具体提出如何实施对伊拉克和伊朗的双重遏制。这也是双重遏制遭到另外一些人批评的主要因为,批评双重遏制的学者认为双重遏制没有具体的可执行的措施,只是一句政治口号。   海湾战争之后,是否推翻萨达姆政权也成了美国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从老布什并没有直接推翻萨达姆政权可以看出来,在海湾战争时期美国政府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愿望并不强烈。但是美国的普通民众则认为不推翻萨达姆政权是老布什政府一项错误的策略。但是随着经济制裁在伊拉克造成的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推翻萨达姆政权逐渐成为美国处理伊拉克问题的一个选项。《外交事务》基本上体现了这一趋势,在海湾战争后的几年基本是在为没有推翻萨达姆政权找理由,而到克林顿政府的第二任期时,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呼声就很高了,讨论逐渐变成了如何推翻萨达姆政权的问题上。   WMD与武器核查问题。《外交事务》上大部分的人认为WMD对世界的安全和稳定有着巨大的危害,因此要求美国采取强烈的措施来制止萨达姆获得WMD。但是也有少部分人认为WMD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危害,甚至没有花生过敏、雷击这样的小概率事件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大。相反,他们认为经济制裁给伊拉克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要比WMD造成的更多。并因此要求美国取消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减少伊拉克的人道主义灾难。后者所持观点过于极端。9.11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而这仅仅是没有应用任何WMD的行为,可以想象如果恐怖主义分子掌握了WMD,造成的人员伤亡是不可估量的。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来计算一年的因雷击伤亡人数有没有9.11造成的伤亡多,但9.11在人类心理所造成的影响却是这种小概率事件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部分讨论美伊关系与石油问题、如何在伊拉克建设民主制度问题、美国对伊拉克政策与美国盟友关系问题、从伊拉克撤军问题。   石油与美伊关系联系紧密,《外交事务》大部分文章都持这样的观点,认为石油影响着美国的伊拉克政策。中东在当今世界地位主要也是由于其石油资源决定的。但是也有少部分人认为美国为了石油流入花费了过多的代价,为了300亿美元的石油流入而花了600亿的军费开支。这种观点有失偏颇,美国有全球霸权不能因300亿来衡量,中东在美国整个世界霸权版图中作用不止300亿。   2003年以后,在伊拉克建设民主制度问题成为了美国伊拉克政策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能不能在伊拉克建设成民主政权,赞同与否定参半。认为伊拉克能够贽民主制度的,认为伊拉克有民主制度的基础,而否定伊拉克能够建设民主制度的人则认为伊拉克完全没有可以建设民主制度的先天的条件。但是如果伊拉克能够建设成民主制度,需要国际社会的帮助,更需要伊拉克人民自己的努力。   小布什政府以来,小布什先发制人政策和伊拉克政策严重损害了美国与盟友的关系。这是大部分人所持有的观点。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美国依党派有所区别。共和党大部分认为美国与盟友关系良好,而民主党则认为美国与盟友关系已经很恶劣,已经不能够取得盟友的信任。   从美军驻扎在伊拉克开始,撤不撤军、何时撤军也成了《外交事务》广泛讨论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应从伊拉克撤军,让伊拉克人民自己管理自己。伊拉克现在很多的反抗组织其实只是要求美国撤出伊拉克,如如果美国撤军了,伊拉克的局势可能就会变好。一种观点是不能从伊拉克撤军,从伊拉克撤军会让伊拉克重蹈越南覆辙,陷入一个全面内战的境地。另一种观点则要从伊拉克撤军,但是又不能立刻从伊拉克撤军。这就能避免以上所说的两种情况可能会遇到了情况。但是这三种观点其实都有问题。前两种不管立刻撤军还是长期驻扎都不能解决问题,第三个观点却又不能提供一个时间表,这让撤不撤军的问题又再次陷入了前两个观点的讨论。   第三部分是总结部分,讨论《外交事务》相关刊文的观点派别以及相关讨论对美国的伊拉克政策的影响。简单来分,可以把《外交事务》中相关刊文分为两类,即支持美国政策的、反对美国政策的。这些观点依相关文章作者的关注点不同而异。例如,有人更关注伊拉克的人道主义灾难问题,他们就建议放松或者取消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有人更关注控制萨达姆的效果,则要求加大对伊拉克经济制裁的力度。相关的观点还依党派而异,例如共和党比民主党更倾向于输出民主。《外交事务》对美国政策有多大的影响,这个“量”很难衡量。但影响是肯定有的,这才有“如果想知道明年的美国外交政策,只要看今年的《外交事务》就可以了”的盛誉。但《外交事务》上并非所有的文章都能指示美国的外交政策,有的文章与美国即将实行的政策背道而驰,如在2007年《外交事务》一片呼喊,要求美国从伊拉克的撤军的时候,小布什政府却对伊拉克进行了新一轮的增兵。   现在美国在伊拉克仍然面临着各种问题。伊拉克民主制度仍在建设,美国与盟友的关系有待修复,何时撤军美国仍没有一个具体的日程。而《外交事务》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建议仍在继续。2009年美国换了新一届的政府,而且政府由小布什的共和党变成了奥巴马的民主党。民主党比共和党要保守一些,从理论上来说民主党政府执政可能会实施收缩的策略。奥巴马在竞选的时候也是这样对选民承诺的,要尽快从伊拉克撤军,修复与盟友的关系,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经济复苏上。做为一个黑人总统,美国给世界一个新的形象;做为共和党的反对党,民主党政府会改变共和党的一些政策;做为一个新总统,他有着希望来改上一届总统所犯的错误。奥巴马给选民带来了承诺,也给伊拉克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