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工资中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倾斜”的现象,存在于许多国家的工业化初期阶段或者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然而,主流经济学中向后弯曲的经典劳动供给曲线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只能将其视作“例外”。本文先通过梳理有关研究文献,深化对劳动供给行为的认识,认为“低工资中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倾斜”的主要原因是贫困,这种“例外”的劳动供给行为存在于贫困人口当中。然后以此为基础,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贫困人口的劳动供给行为。 本文的实证分析采用两套大样本数据,一套是《1995年上海流动人口》数据,通过对该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贫困人口的劳动供给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在低工资下,劳动时间与工资成负相关关系;另一套是《2002年城调队》数据,通过试错法,我们得出一段完整的倒“S”型劳动供给曲线。在对两套数据的回归过程中,笔者也考虑到工作时间与工资内生性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笔者采用了工具变量法的方法加以克服,工具变量法的估计结果进一步巩固了我们的结论。 本文还分析了在向右下方倾斜劳动供给曲线之下,最低工资政策的作用,在两部门模型中,最低工资政策可以同时提高覆盖部门和非覆盖部门的工资。 最后本文还讨论了该供给曲线所蕴含的政策意义,主要从劳动需求、劳动供给和制度层面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