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整治即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又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三大战略的有效支撑。土地整治自实施以来对于改善农业生产能力、提升土地利用水平成效显著。但由于当前实施的土地整治目标单一,主要强调土地利用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忽视了“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位一体多功能提升的综合效应。因此,在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如何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整治布局和工程建设中,是未来土地整治工作关注的重要方向。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所获得的各种惠益,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土地整治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道路等工程措施实施,实现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优化。土地整治工程措施与生态系统服务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的同步提升的关键。因此,土地整治亟须注入生态理念,将土地视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实现区域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同步增强。而面向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的土地整治分区及调控设计是生态型农田建设有效实施的根本前提。本文以兰州市为例,在分析兰州市土地利用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综合InVEST模型对研究区生境质量、土壤保持、碳固持和食物供给四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和空间格局分析,使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中的叠加分析功能,识别研究区行政村尺度上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低值集聚区域及其主导障碍因素。从区域多项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角度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地整治进行主导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类型区域划分,进而在厘清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对生态系统要素、格局、过程和服务影响机制基础上,依据障碍因素的可调控性提出因地制宜的整治模式。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南部和西北部山地高、中部丘陵低”的分布态势:高值区位于榆中县南部和永登县西北部的石质山地区(平均值0.7),低值区位于北部黄土丘陵区及中部的黄河谷地区(平均值0.17)。土壤保持服务在空间上呈现“中部低、南部和西北部高”分布特征:高值区位于西部连城保护区和南部兴隆山(平均值137t/hm~2·a),低值区分布于西北部丘陵区以及中部河谷阶地区(平均值14.96 t/hm~2·a)。碳固持与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高值区分布于南部丘陵区和西北部的石质山地区(平均值89.21t/hm~2),低值区则包含在西北部丘陵地貌区(平均值29 t/hm~2)。食物供给服务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呈现“中部河谷区高、丘陵区低”的分布态势:高值区分布于榆中县中部川区、永登县西北部和皋兰县的西北部丘陵区(平均值17.18 t/hm~2·a),其他大片区域均属于食物供给服务低值区域(平均值2.83 t/hm~2·a)。(2)生境质量低值区主要障碍因素包括地形地貌、降雨、土壤质量、土壤养分等因子。土壤保持低值区主要障碍因素包括地形地貌、降雨、土壤质量、土壤储水、工程措施等因子。碳固持低值区主要障碍因素包括降雨、土壤、工程措施等因子。食物供给低值区主要障碍因素包括地形地貌、降雨、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工程措施等因子。通过判定,地形地貌、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坡度坡长、植被覆盖、水土保持工程因子为可调控因子,可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进行优化和提升。(3)按照低值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目标,通过各类服务低值空间叠加聚类分析,将兰州市划分为土壤保持服务功能提升区、生境质量-碳固持服务功能提升区、土壤保持-食物供给服务功能提升区三类土地整治区。结合三类提升区空间分布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