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胆囊癌术后辅助治疗价值,探讨放疗靶区范围及合理改进放疗计划。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2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69例完成根治性手术的原发性胆囊癌病人资料,对肿瘤复发时间及部位进行随访,以2年生存时间为终点;对肿瘤复发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胆囊癌根治术后复发模式,初步探讨胆囊癌临床靶区范围,并随机选取5例对其进行靶区勾画及放疗计划制作,对放疗计划进行评估优化。统计分析方法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Log-rank法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COX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共收集病人69人,总随访人数60人,失访9人,总随访率87%;老年及女性患者高发,平均年龄62岁,其中大于50岁占91.3%,男女比例为1:3;术后辅助治疗患者26人,单纯手术患者43人;Ⅱ期占39.1%,Ⅲ期占40.6%,Ⅳ期为20.3%;病理类型以高、中、低分化腺癌多见,各占27.5%、37.8%、18.8%。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与生存预后明显相关,2年OS 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为21.6月,18.4月,13.9月,P=0.002;2年DFS 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20.3月,13.8月,9.3月,P=0.002。2年生存率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80.7%,52.2%,28.6%;Ⅱ期2年复发率为34.6%,Ⅲ期2年复发率为62.5%,Ⅳ期2年复发率为76.9%。Cox回归生存分析显示综合分期对生存影响P=0.095,不是独立预测因素。术后辅助治疗疗效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辅助治疗组与单纯手术组2年OS无明显差异,分别为19.5月和18.1月,P=0.317。不同分期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辅助治疗能为Ⅲ期及淋巴结阳性胆囊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并且有延长无病生存时间趋势,2年OSⅢ期术后辅助治疗组为21.4月,单纯手术组为15.7月,P=0.048;2年DFS术后辅助治疗组为18.2月,单纯手术组为10.7月,P=0.065。淋巴结阳性患者2年OS术后辅助治疗组为20.7月,单纯手术组为15.2月,P=0.041。Ⅱ期和Ⅳ期胆囊癌患者两组生存差异无显著性。复发随访结果显示,胆囊癌患者有较高2年复发率,其中术后辅助治疗组为50%,单纯手术组为72.1%,Ⅱ期2年复发率为30.8%,Ⅲ期2年复发率为58.3%,Ⅳ期2年复发率为75%。;局部复发率、区域淋巴结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是治疗失败重要原因,但两组数据没有统计学差异,(41.70%VS39.10%, P=0.889),(33.3%VS56.5%, P=0.193),(75%VS73.9%, P=0.944)放疗计划评估结果显示IMRT剂量分布略好于3DCRT,适形指数(0.45VS0.39;P=0.143)和不均匀指数(1.15VS1.7;P=0.497)。在重要器官受量方面,肝脏、左肾、右肾、脊髓均能达到耐受剂量要求,IMRT计划比3DCRT计划能明显减少肝脏平均放疗剂量,(平均剂量2172.9cGy VS2763.5cGy, P=0.05; D2/3618.3cGy VS1539cGy, P=0.046),而在3D-CRT计划中,脊髓最大剂量更小(4340VS3662cGy, P=0.067).但十二指肠、胃、结肠等重要器官部分未能达到剂量限制要求,最大剂量点超过限制要求,两组计划剂量学差别不大。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胆囊癌预后差,TNM分期是预后最重要预测因子。手术是胆囊癌根治唯一手段,对部分选择的晚期胆囊癌患者扩大根治手术仍可作为获得长期生存选择;术后辅助放化疗能为Ⅲ期及淋巴结阳性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且病例数相对较少,需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随访数据显示局部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是胆囊癌根治术后治疗失败重要原因,术后辅助治疗能减少区域淋巴结复发转移,综合报道的胆囊癌术后复发部位及淋巴结引流方式,术后放疗临床靶区包括瘤床区、肝门至肠系膜上动脉水平可能较为合适;在该靶区范围下给予50Gy处方剂量,应注意对胃肠道最大剂量点限制,减少胃肠道副反应发生风险;在不同计划评估时,IMRT比3D-CRT有相对更好的剂量分布和适形度;IMRT比3D-CRT能明显减少肝脏放射平均剂量,而对胃肠道器官受量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