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裔内外的探寻——从鲍德里亚大众传媒视角解读谭恩美的《拯救溺水鱼》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15106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恩美是当今华美文坛倍受关注的女作家之一。自1989年处女作《喜福会》问世以来,她便以敏锐的洞察力,生动的文笔以及独特的写作手法成为众多评论家关注的焦点。继《喜福会》之后,谭恩美又先后创作了《灶神之妻》、《百种神秘感觉》和《接骨师之女》。这些作品都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母亲与女儿,中国与美国以及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刻画的惟妙惟肖。与前四部作品不同的是,谭恩美05年发表的新作《拯救溺水鱼》一改其以往对母女关系、文化冲突及族裔身份的探讨,而将政治与战争、世界生态环境、人类宗教信仰以及全球媒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纳入研究范畴。然而谭恩美的转型并没有得到评论家及读者的青睐。从总体上说,似乎谭恩美一旦离开了族裔或母女冲突的主题,便多少淡出了主流批评的关注,这从近年来国内外对这部作品的批评性研究不多可以得到印证。笔者认为《拯救溺水鱼》是谭恩美由族裔作家向全球化作家的过渡,也是她自身对华裔文学以及美国主流文学的一次深思。 本文借助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思想,尤其运用其拟像与仿真理论及内爆理论解读了谭恩美在这部作品中折射出的全球传媒观。通过分析代表第一世界的“达尔文适者生存”和第三世界的“疯狂的丛林”两个真人秀节目揭示了谭恩美对现代人身处符码泛滥的传媒时代逐渐丧失主体性并沦为媒体牺牲品的担忧。此外,作家在揭露当今信息噪音大爆炸的熵化美国社会的同时也隐射了她本人抵抗熵化倾向的一些方法,其中包括男女两性的和谐相处,东西方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表象上看,谭恩美在这部作品中不再随性渲染族裔文化及身份寻求,而开始关注整个人类的存在及本质,将更多的笔墨投向一系列更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这一理念不仅为其今后的创作生涯开辟了一片新的天空,也为华美文学的日臻完善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其他文献
本文将文字认同与文化心理联系在一起来考察,并试图探讨文字认同与文化心理的关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文的文献综述。首先介绍理论依据,包括文化记忆理论的内涵
“多模态语篇”指包含一种以上符号系统(如文本、图像、声音、动作等)并通过多种符号资源内部的互动来实现意义的复合话语。在近年来兴起的多模念语篇研究中,语言不再被视为
学位
幽默是人类的区别性特征。言语幽默,顾名思义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幽默,本文以言语幽默为研究对象。言语幽默在人际交往,文艺作品创作,心理治疗,语言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