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分离新生大鼠嗅球成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OECs)进行原代培养,阿糖胞苷(arabinosyl cytosine,Ara-c)进行纯化,再用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75,p75NGFR)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er acidic protein,GFAP)抗体进行免疫组化鉴定。建立坐骨神经离断模型,硅胶管套接神经断端,管内局部植入培养的OECs细胞悬液和几丁质(chitin)溶液,并与SAL进行对照。分别于术后7、14、30和90d应用酶组织化学方法、电生理方法、HRP (hydrogen-peroxide oxidoreductase)逆行示踪方法、轴突图象分析方法以及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dex,SFI)测量等方法检测坐骨神经损伤后对应脊髓神经元的存活率、神经元胞体酶系变化、损伤神经在轴浆运输、电传导以及轴突、髓鞘再生等方面的恢复情况,探索外周神经损伤后OECs及几丁质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以及对新生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为外周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结果如下:1.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OECs轮廓清晰,立体感强,胞体呈长梭形,突起多为双极或多极,其特点是突起细长。p75NGFR和GFAP免疫组化均呈阳性反应。经Ara-c处理, 14d后细胞总量增加1.5倍左右,视野内OECs纯度可达70%左右。2.术后7、14、30d,尼氏染色观察到OECs、几丁质和OECs+几丁质各实验组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SAL组;ChE染色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动物损伤侧脊髓运动神经元胞体中ChE的降低幅度均显著小于SAL组;ACP染色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动物损伤侧脊髓运动神经元胞体中ACP的升高幅度均显著小于SAL组。<WP=8>3.再生神经纤维横断面分析显示,术后30d和90d,OECs、几丁质和OECs+几丁质各实验组新生神经纤维的轴突密度均显著大于SAL组;新生轴突的髓鞘厚度均显著高于SAL组。4.术后30d和90d,电生理检测结果表明,OECs、几丁质和OECs+几丁质各实验组手术侧下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ve potential,CMAP)的潜伏期(latency,LAT)均较SAL组显著的缩短;损伤坐骨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conduction velocity,CV)较SAL组显著增快;损伤坐骨神经CMAP的波幅(amplitude,AMP)较SAL组显著增高。5.HRP逆行示踪结果显示,术后30d和90d,OECs、几丁质和OECs+几丁质各实验组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HRP阳性率均显著高于SAL组。6.术后90d内所测量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显示,OECs、几丁质和OECs+几丁质各实验组损伤下肢的SFI恢复率显著的优于SAL组。以上的结果表明,OECs和几丁质能减少损伤侧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死亡率,降低脊髓运动神经元中ChE、ACP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并有利于新生神经纤维髓鞘的形成,促进损伤神经电传导功能、神经元胞体逆行轴浆运输、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等的恢复。因此,OECs和几丁质对外周神经损伤所导致的脊髓神经元死亡和退行性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外周神经损伤后新生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在OECs的培养中,本实验发现直接挤压法操作较为简单、易行、省时、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利用直接挤压法分离、培养的OECs产量较高,经形态学及免疫组化鉴定与国外报道一致。因此,直接挤压法是一种分离、培养OECs较为有效的方法。